【資料圖】
最近直播間有一位爸爸說:
自己的“生氣點”是也越來越低了,一點小事看著不順眼就來火,經常露出壞脾氣的一面給孩子。
眼看著時間都來不及了,娃還在那磨磨蹭蹭的,不肯出門;看書做事就像個樣,可娃偏不,這里靠靠、那里摸摸;都快十一點了還不肯入睡,躺著一會上廁所、一會要水喝...;從開始的溫言好語相勸,到耐心一點點耗盡后,最終失控使出殺手锏:大吼一聲,讓孩子乖乖聽話。可回頭看看孩子無辜、受傷的樣子,我們往往又會陷入深深的內疚中:我為什么又沒控制住情緒?有時候,吼孩子,似乎真的很管用。你發泄了情緒,孩子順從了你的意志,問題也解決了。但殊不知,沖孩子發脾氣,容易讓孩子失掉靈性。被吼后,孩子身體會“痛”在繪本《大嗓門媽媽》里描繪了當企鵝媽媽吼小企鵝的時候,小企鵝都經歷了什么。小企鵝嚇得全身都!散!開!了……后面,小企鵝的痛苦是這樣描述的:“我的腦袋飛到了宇宙里。”“我的肚子落入了大海里。”“我的翅膀掉到了熱帶叢林中。”“我的嘴巴插在了高山上。”“我的尾巴呢?它在街上就像是個謎。”“我就剩下了一雙腳,跑啊跑……我想叫,但沒有嘴。我想找,但沒有眼睛。我想飛,但沒有翅膀。跑啊跑,傍晚跑到了撒哈拉大沙漠,我累了。”密歇根大學的Ethan Kross博士一項實驗發現,
情緒和身體疼痛在大腦區域反應非常相似。當一個人說感到“心碎”的時候,“心碎”其實已經不完全是一個比喻了,他神經系統可能真的體驗到了幾乎相同級別的疼痛。所以,當爸媽吼罵孩子的時候,孩子在情緒上遭受到的創傷,可能和身體受到傷害的疼痛程度不相上下。《托兒所》節目中,兒童心理學博士托德說,被吼后,孩子的身體部位好像分裂成了6份,它們也代表著孩子的6種心理:腦袋代表著注意力:如同飛到宇宙,因為被媽媽憤怒沖動對待的孩子,會變得不知所措,一點也記不住你說的內容,只記得你兇過他。身體代表軀體感覺:如同掉進大海,象征著孩子的腸胃翻江倒海,身體很難受。雙臂代表安全感:如同飛到老虎身上,意味著孩子的安全感已經被破壞,家里如果沒有另一個人保護他,他會感到絕望,只想逃跑。嘴巴代表語言:如同落到山頂上,孩子雖然有好多話想說,可是他的語言被禁錮,只能沉默。屁股代表自我評價:如同被扔在嘈雜的大街上,很多人指指點點,意味著孩子不斷被否定,最終變得懦弱和不自信。雙腳代表情緒:孩子只想逃走,可是他只有腳,沒有方向,迷失在沙漠。父母只是沖動一時,孩子卻內傷一生。
被吼后,孩子性格會“變”
首先,吼叫會影響孩子大腦結構。
美國兒科學會一項研究表明:父母的大吼大叫,就和打罵、侮辱一樣,會讓孩子的應激素水平增高,從而導致大腦結構發生變化。換句話說,孩子被兇得越多,腦子笨得越快。哈佛大學的腦科學研究,也證明了這一點:長期遭受吼罵的孩子,他們的海馬體和胼胝體的體積會明顯縮減。有研究發現,父母的言語暴力會增加腦部左側顳上回的灰質體積,進而讓孩子的言語理解能力、表達能力就越差。
胼胝體-主要負責連接左右腦海馬體-主要負責記憶這說明,孩子的記憶力和反應速度下降,智商受到直接影響!其次,經常被吼罵的孩子,步入社會后也容易出現各種性格問題。比如:做事優柔寡斷,不自信;膽小懦弱,沒主見;缺乏安全感,親密關系淡薄;脾氣暴躁,冷漠。《兒童發育雜志》也曾發表過一項研究結果:父母沖著孩子大吼大叫會讓孩子焦慮、壓力、抑郁的程度和行為問題隨之增加。孩子會在父母的語言暴力下變成無頭蒼蠅。從自己的潛意識出發,做一些傷人傷己的事情。無論是在工作中、還是親密關系里,都難以跟人相處,影響一生的幸福感。
情緒不穩定時
做這5件事就夠了
當然,世界上沒有哪個爸媽想對孩子發脾氣!要是遇上孩子讓自己體內熊熊之火燃起,眼看就要爆發,該怎么辦呢?不妨試試這些方法:1. 和孩子共情,和自己對話有效溝通都是建立在共情基礎上的。你需要既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情緒的不快或者困擾,但又不能傷害孩子的情感。比如,在和孩子有沖突的時候,先和自己來一場對話。“我為什么難過?”(“因為他沒有快速寫完作業。”)“他為什么這樣?”(“因為他有點貪玩。”)“那他會寫完作業嗎?”(“他會寫完,但會寫到比較晚。”)給自己梳理出一條思路,這樣開口不會是情緒激動的指責,而是換成了另外一套說辭:“媽媽知道你想要多玩一會,但媽媽也想和你一起玩,你能不能快點寫完,陪媽媽一會?”這個時候,孩子知道自己被爸媽需要,自己也可以滿足自己的需要。2、表達多用“我”字句,少用“你”字句×錯誤:“你怎么這么不愛干凈”“你真懶”“你總是亂放東西”√正確:
“我看到你又跪在地上,把衣服弄臟了”“你的房間還沒有整理”“你把房間的枕頭放在客廳了”家長只需客觀陳述現實,讓孩子知道自己的問題所在,更有利于孩子接受。3、合理表達自己的憤怒情緒不管你怎么遮掩情緒,孩子都能敏銳捕捉到的。與其控制、遮掩,不如適當地表達我們的憤怒,釋放自己的情緒。分享一個表達情緒的萬能公式:陳述事實+表達感受+提出期望。比如孩子打碎花瓶,你可以這樣表達:
“我好生氣!(表達情緒/感受)一是氣你打壞我剛買的花瓶,二是氣你沒聽進去我提醒你的話。(陳訴事實)你快給我說句對不起,我會好受點。(提出期望)”當你習慣冷靜之后再去表達情緒,一段時間后你就會發現,你越來越平和,你和孩子的關系越來越和諧。4、多想一步:自己的壞情緒會不會根源不在孩子?對孩子誠實,承認自己的局限性,比如沒有控制好情緒、精力有限不能滿足他的需求,對孩子反倒影響不大。孩子會意識到:這是父母自己的問題,不是我的錯。比如:
“爸爸今天工作不太順心,心情不好。”“媽媽現在有點累,沒有體力再陪你出去玩了。”家長可以不完美,但要學會誠實,懂得思考情緒的來源,不把責任歸咎于孩子。5、及時道歉,關系重建如果一切試過之后,還是大吼大罵了孩子,也不必太過于自責。放輕松,及時向孩子表達歉意,以及你的愛意。告訴他們:“媽媽剛剛很生氣,所以發了脾氣,但我依舊很愛你。”因為,比起你發火怒吼,孩子更怕的是大人不再愛他。這樣對孩子表達歉意,孩子不會陷入自我否定中,他也愿意和我們一起學習管理情緒,不斷提升成長。教育專家王人平在社交平臺上有一段話:你的今天就是孩子的明天
你今天對孩子喊,就別怪他明天對你叫;
你今天對孩子沒耐心,就別怪他明天對你不耐煩;
你處處苛求孩子完美,就別怪他自卑懦弱;
你自己界限不清,就別怪他不負責任。拒絕壞脾氣,用你的尊重、溫柔和理解,陪伴孩子成長。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下,孩子才會成長的自信樂觀、優秀且幸福。記住,父母性格溫和、情緒穩定,是孩子一生的福氣。關鍵詞: 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