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個熱門話題:經常被父母罵“你沒用”,是一種什么體驗?
最高贊的回答,看著文字就讓人心疼: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小時候,當爸媽罵我“真沒用”“太笨了”的時候,我的心,我的身體都在抽搐。然后聽著聽著就心痛了,痛著痛著就麻木了,現在真的成為了沒用的人。
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都忽略了語言暴力。
不少父母認為,自己不過是說話直接,數落孩子也是“為了孩子好”,因為愛子心切才有“恨鐵不成鋼”的言語。
卻不知,父母說話情緒化,不顧及孩子感受,隨口罵孩子,是一種非常可怕的充滿消極暗示的語言暴力。
這種語言暴力,有時候會影響孩子一生。
對孩子的語言暴力有哪些?
語言暴力指的不僅是大聲的謾罵,對孩子使用詆毀、蔑視、嘲笑等侮辱歧視的語言,還包括惡意地拒絕與孩子說話,使得孩子在精神和心理上遭到傷害,這些皆可認為是語言暴力。
試問一下:在孩子犯錯或者沒有達到你的期望值時,你有沒有說過讓孩子傷心甚至絕望的話?
如果說過,從現在開始請立即停止。因為語言暴力給孩子帶來的傷害,太大了。
如果說體罰是外傷語言暴力就是內傷語言暴力相比較于體罰,對孩子帶來的傷害更大。
謝勇導演在他獲得的戛納國際創意節銀獎作品《語言暴力》里,設計了這樣一段動畫,引起了廣泛關注:
“廢物”變成了一把長槍。
“丟人”變成了一把斧頭。
“豬腦子“變成了一把手槍。
“怎么不去死”變成了一把利刀。
你對孩子說出口的每一句謾罵,都變成了一把兇器。
生活中,絕大部分的父母都是真心愛孩子的,但他們卻常常不經意對孩子使用了語言暴力。
父母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但有時孩子達不到父母的期待,情急之下,父母們可能會隨口說孩子“你怎么那么笨”、“干什么事情也不動動腦子”、“你怎么什么也學不會”……
這是這樣貶低、嘲笑孩子的話,也許就會讓孩子認為爸爸媽媽不喜歡我,他們只知道罵我,從而自尊心被傷害,孩子將父母的嘲笑、謾罵轉化為一種心理暗示,認為“我就是笨的人,我就是懶惰的人,我就是一無是處,我就是什么也學不會,我就是不被大家喜歡……”
從而產生自卑、否定、懷疑、憤怒、消極、逆反的心理,這種心理將十分不利于孩子的成長。
久而久之,孩子可能會出現抑郁、焦慮、狂躁等心理疾病,無法更好地處理健康的人際關系。
心理學研究者認為:
“教育者微小的心理變化如果表現在臉面上和語氣中,甚至嘲弄辱罵中。無形中會形成一種負面的心理場,這種心理場強大的輻射會改變孩子對于這個世界的認知。”
所以,家長認為無關緊要的、不經意的一些話語,對孩子造成的“殺傷力”可能是毀滅性的。
拒絕語言暴力批評教育請好好說話作為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行對孩子日后性格的形成影響非常大。有的家長脾氣比較暴躁,面對孩子犯錯,在批評孩子的時候會大聲呵斥。然而這種教育方式往往會收到相反的效果。孩子要么大聲哭鬧,要么高聲反抗。如此一來,溝通失敗,最后大人孩子生一肚子氣。降低聲調,讓孩子更集中注意力聽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建議降低批評的聲調,運用正確的語氣和措詞,好好說話。低聲調可以調節情緒、趕走憤怒,降低孩子的反抗。父母耐心輕聲教導時,孩子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傾聽、接受父母的建議。運用正確的語氣和措詞,潛移默化影響孩子的性格另外,接納孩子的所有不完美,把否定換成鼓勵和肯定。沒有人是完美的,無論是孩子還是父母,大家都是第一次做孩子,也都是第一次做父母,何不相互理解一下呢?孩子做錯了事,相比責罵,建議先關注他做錯事的原因,做錯事后的表現,再考慮該怎樣讓他改正錯誤,而不是一看見他出錯就開始責罵。只要在說話前三思,運用恰當的語氣和措詞,取得的效果一定會很好。把你所期望孩子要做到的要求解釋給他們聽我們說拒絕語言暴力,不是說不能罵孩子。在批評教育孩子的時候,除了運用正確的聲調、語氣和措詞外,家長還要注意把你對孩子的期望和要求解釋給他們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管好自己的嘴巴,將美好的留給孩子,將不好的自己帶走。對孩子來說,我們就是他的一切。無心的一句話,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世上沒有完美的父母,但我們可以有一顆改進自己的心,意識到粗暴的語言對孩子是有傷害的,盡全力減少傷害的發生,就是進步。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注意方式方法,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注意自己的言語。
愿我們都成為更好的父母,共勉!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