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新聞讓我們看到了父母“言傳身教”的意義。
(資料圖)
在河南新鄉,47歲的父親為了提升自己備考在職研究生,女兒得知后很受鼓舞,打算和父親共同備考。
女兒趙同學稱,父親學習非常自律,自己在網上找資料、買書,上班抽時間學習,下班做完飯繼續學。
父親總說,哪怕工作了也要不斷提升自己,學無止境。
她看著爸爸這么大年齡,經歷社會磨礪后還能沉下心學習,覺得備受激勵。她的本科學校不太好,所以也想和爸爸共同努力,一起考研。
“最好的雞娃就是雞自己”
言傳身教,是最好的老師。其實,所謂“別人家的孩子”只是一個偽命題,真正重要的,是“別人家的父母”。
榜樣的力量無窮大,身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以身作則,將直接影響著孩子的發展。
自體精神分析學家科胡特說:父母是什么人,比父母怎么做更重要。
教育的關鍵,在于父母的自我教育,父母只有做好自己,孩子才能有樣學樣,潛移默化中成長為更好的自己。
兩年前,32歲的職場寶媽莫末苔哄娃睡覺后學習到凌晨,考上了武漢大學研究生。
她在一所民辦高校做行政教師,生完孩子回到職場,競爭力日趨減弱,她有了危機感。她不愿一直安于現狀,想成為孩子的榜樣,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感染孩子。
于是,她在自己的努力和家人的支持下,順利跨專業考研,讓自己更有競爭力。
你追夢的樣子,孩子看得見
童話大王鄭淵潔一家三代人,深知榜樣的力量有多強大。
鄭淵潔從小到大,在父親鄭洪升的影響下開始閱讀、寫字。父親在臺燈下面徹夜翻書,并且會跟他聊書的內容。
看到父親對書籍如癡如醉,沉浸其中,鄭淵潔受到了鼓舞。他也學著父親那樣接觸圖書,還喜歡上了寫作,后來成為了鼎鼎大名的童話大王。
而等到鄭淵潔有了自己的孩子,他更加嚴于律己。他從不要求兒子和女兒必須是學霸,盡量給他們寬松的環境,自由發展個性,保護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他認為父母不應該把光宗耀祖的使命留給下一代,而是要從自身做起。
兒子鄭亞旗不適應小學那種打壓個性的教育方式,他就在家制作教學內容親自教兒子學習文化知識。在父親的榜樣引導下,鄭亞旗后來自己創業成為CEO,女兒則被名校錄取。
當父母對自己負責時,獲取榮譽感和成就感,會讓孩子更加懂得責任和擔當的重要性。
在《超級演說家》中,陳銘曾講述了父母對他成長的影響,尤其是他的爸爸。作為一名警察,爸爸的行蹤讓他捉摸不定,因為去哪里、做什么工作,都是不能問的。
因為爸爸很少回家,他只能從爸爸身上的槍痕彈眼和微笑中,知道爸爸是個很厲害、又很樂觀的人,從來不把負能量帶給他。
陳銘把父親的照片放在錢包里,一直帶在身上。每當他迷茫的時候,就會想起爸爸,如果他遇到這類事情會怎么處理,這樣他的內心就有了力量,也有了方向感。
法國作家盧梭說過:榜樣,榜樣,沒有榜樣,你永遠不能成功地教給孩子任何東西。
一個家庭中,沒有正向榜樣的驅動力,那將是一潭死水,久久不能顯現一波兒漣漪。
自我激勵的父母才是孩子成長最初的范本你想要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最好的辦法是自己先成為那樣的人。
希望孩子有良好的生活習慣,你就要保持有規律的作息,注重個人衛生;希望孩子謙遜有利,不說臟話,你就要克制自己的大吼大叫,管理好情緒;希望孩子有上進的學習態度,你就要堅持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希望孩子有強健的體魄,你就要多陪伴孩子一起鍛煉身體,參加戶外活動;希望孩子有良好的性格,你就要誠實守信,寬容大度,樂觀積極……如此一來,不用父母說教、逼迫,孩子自然會習得這些能力。
當父母向內求,焦慮就會大大減少,不會只盯著孩子的問題陷入恐懼之中。
要想孩子有所改變,必須讓孩子感受到我們給予的愛與陪伴的溫度,不用刻意表達,我們自然地享受自己的生活,體驗世界的多樣化。孩子看到父母如此努力地追求更好的自己,就會汲取這種向上的精神。
一個智慧的父母,擁有喚醒和相信的力量。
無痕的教育是喚醒。
作為一個具有榜樣力量的父母,我們應該喚醒孩子內在的夢想與力量,走進孩子的內心,真正了解孩子內心所想所愿。
發現孩子優點的力量,放大優點,讓優點引領孩子成長。最重要的是,無條件地相信孩子,接納孩子的每一面。你有多相信孩子,孩子就有多優秀。
與孩子共同進步,做成長型父母,才能擁有更穩定更親密的親子關系。
關鍵詞: 言傳身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