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在大多數決定留學海外的同學心中,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都算得上是“夢想清單中的絕對優先項”,只不過對于貝拉學子張玉寶來說,她選擇化“夢想”為“努力”。
(貝拉學子:張玉寶)
這篇文章帶大家一起走進2017屆貝拉優秀畢業生——張玉寶,看看她的成長軌跡和近況分享。
01國內外學習模式大不同2014年入讀貝拉中美2+1國際班,張玉寶對于美國課堂的上課模式、學業要求等早就已經有一定的認知,但真正入讀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后,她還是發現了很多不同的地方。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簡稱UC Berkeley,或伯克利。它位于美國舊金山灣區伯克利市,是美國頂尖公立研究型大學,也是世界上最富盛名且最頂尖的公立大學。自由選擇:打破被動模式
“國外沒有‘班級’的概念,學生們不像國內有固定的教室上課(學生不動老師動),而是你要上什么課就去到那個課的教室。有時候兩節課相鄰,但教室又比較遠,不走快點的話遲到的風險就會增大”,張玉寶很快發現,要想調節好學習節奏,就得盡量避免選時間緊挨著的課程,自由度增加的同時,也對學生的調節能力提出了高要求。(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學樓)“課程選擇也不是統一的,確定了自己想學的專業并不代表確定所學的課程,你需要尋找和決定自己具體想學什么內容。大一大二上打基礎的課,可以選自己意向專業的先修課,達到專業先修要求后才可以選那個專業了。這個我覺得還比較人性化,一開始你可能想學這個,但上了課不喜歡,可以學其他的”,盡管這個過程充滿了挑戰、嘗試、放棄和重頭再來,但張玉寶知道,多嘗試才是對自己最大的負責,被動接受在這里行不通,加入世界名校的挑戰之一就在于——持續掌控主動權比抓得住機會更重要。02加入世界名校的前前后后運氣從來都不是憑空出現的,它只會犒賞那些努力的人。為了申請且入讀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張玉寶也曾有早起刷題、熬夜學習到凌晨,每天睡不到五個小時的時候,有兩三年的時間,這種節奏都是日常。“申請學校并非一帆風順,但收到offer(錄取通知書)的時候,我欣喜若狂,激動萬分,感覺一切都值了”!貝拉學子:自信、自如、自律
在張玉寶的留學之路上,貝拉的2+1國際課程班起到了起承轉合的作用。國內的兩年學習經歷里,貝拉從美國直聘資質外教,外教原汁原味的美式課堂教學,這讓張玉寶去美國后能迅速適應課堂,在心理上自信多了,在學習主動性上應付自如。(滑動查看更多圖片)伯克利學子:努力、努力、再努力
跟大部分人一樣,張玉寶一開始也很迷茫,并不知道自己想學什么。但是后來上了想學專業的一些預備課程(prerequisite)后,大概有了方向,最后確定了統計學專業:一個是感覺到自己很喜歡,另一個是覺得統計學比較切合實際,用途也很廣泛。但是能將興趣愛好和實際相結合,并不能完全符合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高學術要求。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學習氣氛非常濃厚,所以學生的壓力還真是很大的。(學習氛圍濃厚)張玉寶發現教授講課的速度飛快,比如線性代數課的教授一天就能講完一章。但即便老師講課速度快,考試難度系數大,依舊有人拿滿分。所以,作為普通人,要做的是:上課前必須先預習,上課后一定要復習,就是努力努力再努力~(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圖書館)03努力是為了見識更多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學生都會面臨難度很大的學業壓力,為什么還是有那么多學生選擇迎難而上,挑戰自我呢?
答案只有一個:努力,是為了見識更多。
張玉寶提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她曾慕名去旁聽了一個教天體特別厲害的教授的課程。那個教授不僅每節課都會穿個有關課堂內容的T恤來,而且教材里所有天體的照片都是教授自己拍的。
這位教授不僅經常在課上分享他追日食的各種有趣經歷(以及一個得了諾貝爾獎的科研經歷),還會在屋頂上組織StarParty(關于星星的派對),用天文臺的望遠鏡看各種星星,他結課的時候聽說所有學生全體起立鼓掌。這樣的教授、課程和學習經歷,只有在世界級名校才能遇得到,而有幸參與其中的學生都知道,這就是努力最好的注腳。學姐對學弟學妹的一些囑托:首先,一定要考好SAT和托福,這兩個標準化成績非常重要,像是入門券,雖然不能把你和別人區分開,但至少讓你不會在成績這關就被刷下去。雖然有些個例低分高錄取,但普遍來說,大部分申請者成績都不錯的話,如果你的分數不是很理想,競爭力會相對薄弱。當然也可以通過其他方面彌補,但作為國際學生,申請難度和標準會更嚴厲些。其次是學校的課程也要好好上,GPA要好看。最后就是課外活動,這個是展現你個人獨特性的地方,大學申請還挺注重個人的影響力,如果有國際比賽的經歷或獎項應該是加分項,或者創建了什么社團、對社區做了什么貢獻之類的,現在可以想想你能做些什么。關鍵詞: 優秀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