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過了小年就是年,祭灶、打掃、備食、趕集,過年的氣氛越來越濃烈。
(相關資料圖)
在外求學或工作的異鄉人,終于可以回家過個團圓年了。
當別人滿心歡喜、迫不及待地朝著家的方向飛奔時,有些人卻寧愿一個人吃年夜飯也不想回家,不想見到父母,不愿和親人交流,仿佛家里從沒有值得他們期待的東西,鐵了心要獨自過年。
當萬家燈火、舉杯慶祝時,這些不愿回家的人,內心何嘗不心酸,看到別人幸福的家庭唯有羨慕,說不出來的無奈與糾結。
列夫托爾斯泰曾說過,所有幸福家庭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曾經的高考狀元為何12年不回家過春節?王猛從小生活在大院里,父母是體制內的職工,文化水平較高。作為家中獨子,王猛背負了父母所有的期待。
為了讓父母臉上有光,他從小到大的成績都特別優秀。高考時還是四川某地級市高考理科狀元,考入了北大最好專業之一的生物專業,本科后又成為美國排名前50大學的研究生。
這樣在學業上如此出色的孩子,命運卻沒有眷顧他,反而過得孤獨又無助。這都源于和父母的關系。
為了逃離那個讓他壓抑的家庭,他拉黑父母6年,切斷所有聯系方式,并且12年都沒有回家過年。
他知道自己需要療愈,甚至準備到北大讀心理學方面的博士,以尋求自救的方法。
王猛曾經寫下15000字的長文,忍痛控訴這么多年父母的“肆意操控”、“沖突”和“炫耀”,讓他深受其害。
父母為了讓他一心撲在學習上,包辦了他的一切事務,連穿什么衣服都必須按照父母的想法來。
因此他除了學習好,其他方面的能力非常欠缺,尤其動手能力,甚至連雞蛋都不會剝,經常被家里親戚取笑。長期在這種環境下生活,他越來越自卑,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樣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從小就跌入了成長誤區,內心的創傷再也無法修復,這讓他開始無比痛恨父母。
為了讓更多年輕父母引以為戒,他把控訴父母的長文發給一些朋友,讓他們能夠以平和的心態,養育出一個人格健全的孩子。
不戀家的孩子都各有各的憂愁當被問起“為什么過年不回家”時,很多人都有自己難言的苦楚。
有的人出生在偏心的家庭,從小被父母忽視,很難感受到家庭的溫暖。
網友小玉:
回家干嘛?扶弟嗎?外出打工三年了,自己啥也沒有,全貼補家里了。
圓滿:
我不想看見弟弟得意的樣子,他在家我就沒好日子過,爸爸媽媽太慣著他了,總是挑我的毛病。
有的人則生活在父母無休止的爭吵中,過年也不會清凈。
穎兒
爸爸媽媽會為了一盤菜咸了淡了而吵架,并且爭論個沒完沒了,還翻舊賬,鄰居家都來勸架的那種……
我過年回家住7天,父母有5天都在吵架,我夾在中間勸架怎么都不聽,搞不好還得挨罵,你說誰愿意回家?
有的人想回家,但一想到父母的控制欲就想退縮。
曉芊兒
剛工作一兩年就催婚,父母催就罷了,親戚催的時候爸媽就是助攻,還說什么“你是我生的,你的事兒我得管到底”。
石頭
回到家,父母總是過度關心你,不管三七二十一,上來就是“你的工作不好,辭掉得了”“你這什么發型真丑,親戚聚餐看到了,丟我的人,趕快換掉”……代溝是存在的,無法逾越。所幸不回家了。
以上這些親子關系屬于回避型依戀關系,孩子與父母之間沒有正常的情感流動,孩子沒有得到想要的尊重與愛意,刻意回避父母。
父母如果在孩子幼年起就給予很少的重視與撫慰,并在行為和心理上打壓孩子的自然天性,從而讓孩子經常感到不安,最終無法獲得孩子的信任和依賴。
成年后的孩子,對父母產生的“情感失望”日積月累,只能通過逃離家庭來避免一次次被傷害。
理想中的家一個不需要理由就能回去的地方有一個心理機構曾經做了一份專題調查,讓幼兒園到大學的不同年齡段的孩子,說出他們對幸福家庭的定義。在眾多回答中,位列前三項標準的分別是:
1.父母恩愛
2.父母充分尊重自己的意愿
3.父母真正關心和欣賞自己
理想的親子關系,是安全型依戀關系。給孩子足夠安全感的父母,具有強大的能量,充分尊重孩子的選擇,不剝奪他們的自由生長空間。在重要和關鍵的時刻,可以挺身而出給予孩子無條件的信任。這樣的家長,才是孩子心中的理想型父母。
畢淑敏在《家問》中寫道:“嬰兒降臨世上,家是包裹他的蛹殼。”
從孩子出生開始,家就是他一生安全感和底氣的來源。這個家應該是讓孩子感到最安全、最放松、最沒有壓力的港灣,更是唯一不需要理由就可以回去的地方。
我們給孩子一個溫暖的家,有包容,有接納,更有愛。每一個春節,都能讓孩子迫不及待地想要回家,這才是一個家存在的意義。
最后,真心祝愿每個家庭都能過一個溫暖、和諧、輕松的年。
作者:小石榴,部分圖文素材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