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觀察者網發起了一個家長炮轟《中國奇譚》的話題,瞬間引起了網友的熱議,瀏覽量就有400多萬。
【資料圖】
這是什么情況?《中國奇譚》可是目前最火的動畫之一,目前播放了3集,豆瓣評分達到了9.6分。
這還要從一位家長的擔憂說起。
“畫風嘛,我是認可的,但兒童看了是什么反應呢?我的孩子第一集就被烏鴉嚇哭了,第二集開始一分鐘又給嚇哭了。”
他說,動畫本來是給孩子看的,但為什么畫風如此詭異,把孩子都嚇哭了。
這位家長還說,動畫里諷刺社會,暗喻打工人的卑微,給小朋友看,是教育孩子從小就厭世嗎?
而有意思的是,不少網友立馬反駁:什么時候動畫成了小孩的專利了?
不過,有家長提出質疑是很正常的。
這部高分動畫以另類的形式呈現出的社會現象,孩子未必能看懂。尤其是對低齡的孩子,他們只會單純地通過畫面去表現出自己的喜怒哀樂。
看看這兩個畫面,就是嚇哭孩子的“元兇”吧。
(圖片來源:B站)
我也跟5歲的孩子一起看了,他只說有點害怕《鵝鵝鵝》里那個狐貍書生的樣子,但是纏著他爸爸講有關狐貍的動畫。
(圖片來源:B站)
當然,孩子的情況都不一樣,害怕的東西也不一樣。但身為家長,孩子一哭就怪罪于動畫顯然也有失偏頗。
動畫不是洪水猛獸,家長們先要放松心態。
適不適合,先以孩子自己的感受為準。
01
禁得了一部劇,禁不了成長的風險
要說動畫片被舉報,已經不是第一次了。
風靡全球的《迪迦奧特曼》也因為家長舉報被視頻平臺下架過,只是因為有打斗的場面。
但這樣真的好嗎?禁了一部劇,孩子就安全了?
我們都知道外面的風險太多了,但是捂住了孩子的耳朵和眼睛,不代表危險不找上孩子啊。
通常越是禁止孩子做的事,孩子越是好奇。
來看看心理學家斯金納的一個實驗吧,名字被命名為《養在箱子里的嬰兒》。
他用樹脂玻璃造了一個箱子,外面有特殊材質保護,里面有精準溫度保障。
然后把女兒德博拉放了進去,一切看起來都那么完美,讓女兒不受到一點傷害。
女兒就在這樣的“真空環境”里待了2年,然而長大后卻被精神疾病折磨。
她控訴父親的行為卻沒能成功,最后用槍自殺。
家長希望孩子遠離危險,但很多時候孩子遇到危險不自知。
他們怕孩子模仿無可厚非,但是愛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家長的過度保護很容易破壞孩子的免疫力。
朱莉·萊斯考特海姆斯在《如何讓孩子成年又成人》里說:“童年是個訓練場,孩子們在此犯錯誤、學習經驗教訓、形成應對技能和抗挫力、復原力之類的能力。”
不讓孩子接觸“危險”動畫,只看那些唱唱跳跳的動畫的確一片和諧,但只讓孩子活在這樣單純的世界里,面對突如其來的危險何談保護自己?
家長是好心的,只是無意中縱容了風險,讓孩子失去分辨風險和對未知探索的能力。
比起屏蔽危險,不如用動畫里那些情節,告訴孩子怎么做更安全。
所以,成長中沒有真空地帶,家長更應該和孩子一起面對有菌的環境。
02
直面“惡”,才更懂得“善”
在這個家長的控訴里,有這樣一句話:“現在的動畫總在某一方面給孩子們的成長造成不良影響,相比之下,我們的童年好多了”。
可回頭看看,我們看過的那些經典動畫里有好人,也有壞人,越揭露人性色彩越黑暗。
他所擔心孩子被嚇哭的情節,很多動畫里都有。
比如《天書奇譚》,就是一部暗黑神話。三只狐貍精盜取天書,尤其是老狐貍幻化成人形的樣子更是童年噩夢。
(圖片來源:B站)
《黑貓警長》里,到處是開槍射擊的場面。
(圖片來源:咪咕視頻)
《魔方大廈》里,人物的五官錯位,看起來很是恐怖。
(圖片來源:西瓜視頻)
《邋遢大王奇遇記》里,有暴力場面,還整天與老鼠在一起。
(圖片來源:咪咕視頻)
后來,只要有動畫片出圈,必然被家長吐槽、舉報。
孩子模仿《小豬佩奇》跳泥坑、學豬叫,舉報。
孩子看《熊出沒》要買電鋸去砍樹,舉報。
《那年那兔那些事》演抗美援朝的歷史,家長覺得破壞中韓關系,舉報。
但恰恰是這些動畫片,沒有讓我們變壞,而是學到了很多真善美的東西。
孩子被“污染”,不是幾部畫風“詭異”的動畫片就能影響的,更多的是家長的引導。
只有直面“惡”,才更懂得“善”的重要和珍貴。
我們通過動畫里表達的人性邪惡與善良、貪婪與欲望、邪不勝正的理念,讓孩子學著做一個善良、勇敢的人。
而且,孩子通過動畫養成了好的習慣,了解了歷史。
很多孩子之所以對出現的突發狀況手足無措,大多是我們把他們保護得太好了。
包括《中國奇譚》,畫面的詭異其實是對未知的恐懼,這對孩子來說也再正常不過。很多深層次的東西,是需要家長跟孩子解釋的。
小豬妖雖然被壓迫卻心地善良,一心要救唐僧一行,最后得到了孫悟空的三根毫毛。
(圖片來源:B站)
送鵝的年輕人固然迷失自己,卻也告訴我們答應幫助背瘸腿的狐貍精是渡人。
(圖片來源:B站)
而狐貍精在鵝籠里保持平衡,沒有讓年輕人掉下山崖,這是渡己。
(圖片來源:B站)
每個人心中都有所愛,都被困在別人的牢籠里。
(圖片來源:B站)
最后看似失去,卻也得到了心靈的慰藉。
(圖片來源:B站)
小母狼林林化身小女孩和人類小男孩小虎認識后,覺得自己能融入人類。、
(圖片來源:B站)
但經歷了媽媽被小虎的爸爸獵殺后,她重新變回狼的樣子,而小虎不再打獵,以耕田為生。
長大后,他們在河邊的兩岸相遇。雖然回不到過去,卻也能和諧相處。雖然不一樣,其實內心都一樣。
(圖片來源:B站)
記者曾問日本導演北野武:“你的電影總是充滿暴力,你不覺得這會助長暴力行為嗎?”
北野武回答:“這世界上明明有那么多很美好的感人落淚的電影,但世界一點也沒有變和平,不是嗎?”
孩子光看美好的一面,照樣會有犯罪的可能。孩子喜歡看戰爭片,也會有一顆正義的心。
孩子通過認識“惡”,感受“惡”是如何發生的,才更容易適應這個世界。
了解了來龍去脈,孩子對“惡”還會恐懼嗎?大概率不會!
孩子固然需要陽光下的教育,但世界不只有一種顏色。真正走向社會的話,孩子是需要這種歷練的。
03
如何看動畫,父母這樣引導
對于孩子來說,動畫是孩子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口,不能不看。
就算阻止孩子看,2歲以下還行。但2歲以上必然要出去玩,其他孩子會看、會說,自己的孩子不可能不受影響。
家長能做的是提前給孩子打好前站,正確引導孩子看動畫。
1.替孩子把關
看動畫之前,可以根據年齡給孩子篩選一下可以看的動畫類目,然后在各個類目下挑選合適的動畫片。
有些講述成人題材和話題的動畫避免給孩子看,孩子看著不舒服,影響情緒。
如果從孩子視角出發,優秀的動畫一般都有一個好的主基調、明亮鮮艷的畫質、搭配符合故事的配樂和容易讓人記住的角色。
一般情況下,新上映的動畫出來時,家長要提前了解里面的情節,覺得合適再給孩子看。
家長替孩子甄別一下,首先保證三觀正,其他的就等孩子慢慢去體會。
2.告訴孩子真實的世界是什么
劉墉曾說:我是很寵孩子的人,正因為寵,所以我不會為她讀書而關上電視,不會怕她危險而不準她去爬山,更不會怕她受苦而阻止她去“魔鬼夏令營”。
當有一天,她大了,要離開我,我會心疼,但不會不心安,因為我已經早早就把外面世界的門打開,讓她看見好的,也見到壞的。
看動畫也是一樣,里面的打斗、競爭、人心險惡的場面,其實也是社會的映射。
陪孩子看動畫的時候,家長要告訴孩子真實的世界是什么樣的。
比如我們看到的很多童話是美好的,但真實的童話背后是暗黑的。家長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讓孩子有分辨能力。
這個世界不都是好人,也會處處有危險和不和諧的東西存在。
讓孩子保持一顆善心,也要有警惕心才是對孩子真正的保護。
3.給予陪伴和權威的引領
當孩子開始和外界接觸時,家長的陪伴和權威的引領是很重要的。
如果家長只是把孩子扔給“電子保姆”,那孩子得不到權威的答案,就會去尋求動畫的幫助。
好的家長多抽出時間陪伴孩子,不僅共享親子時光,還能給孩子答疑解惑。告訴孩子哪些需要回避,哪些品質可以學習,遇到哪些情況要學會保護自己。
動畫陪著孩子成長,我們陪伴孩子成長。
不要因為逃避現實讓孩子失去承擔的能力,要和孩子一起面對各種未知的風險。
04
《中國奇譚》總導演陳廖宇說,不要擔心藝術形式過于個性,觀眾是否能接受。只要做得夠極致,他以后再看一遍或者審美提高了,還會來肯定你、理解你。
回想小時候,“童年陰影”這么多,但我們回頭看看,更能理解其中的意義,也讓我們感恩能看到那些為打敗黑暗勢力而犧牲自己的好人。
其實,不只是動畫,書籍也會因為某些情節被家長舉報。如果像之前小學生課本出現特別低俗的插圖和描寫,支持舉報。
如果只是因為怕教壞孩子而去舉報,大可不必。本來,動畫就是有等級劃分的,自然受眾也不一樣。
希望動畫不再是家長心里的一根刺,因為孩子面對的誘惑不止一部動畫。
作為家長,讓我們多引導、多上心,和孩子在好的動畫中重溫童年,陪伴孩子一起成長吧。
文中所用圖片等資料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因無法一一和版權所有人聯系,如無意中侵犯了版權所有人的知識產權,請及時通知我們,以便我們迅速采取適當措施。作者:天涯海角,熱愛生活,喜歡讀書,寫點小文字與你分享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