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讓分數綁架孩子
是一場舍本逐末的賭博
讓我想起了一個“一心想爭第一”的孩子的故事。他叫吳謙益,別的孩子都在抱怨父母對自己要求太高,他卻吐槽父母對自己要求太低。有一次,他拿著年級第一的成績單回家,卻發現媽媽并不開心。反而考第三的那次,媽媽臉上有了笑容。他吐槽道:“媽媽我不明白,為什么別的家長都鼓勵自己的孩子,你卻總是打壓我的上進心,追求進步究竟有什么錯?”面對兒子的不解,媽媽微笑著說:“你當第一名我很為你自豪,但更多的是擔心。生活中除了高考,還有詩和遠方。我希望你注重整個當中的過程,看淡最后的得失。”媽媽的話讓他學會了釋放壓力,不再過分執著成績,而嘗試享受獲取知識的過程。最后,他考上理想學府,步入更高的知識殿堂。李玫瑾教授說過:“很多學習優秀的孩子,他們大部分的成長時間,都是在學習,怎么學呢?面對書桌、鋼琴。他們沒有自由的選擇,也就沒有犯錯的機會;沒有玩耍的時間,就沒有機會與人發生沖突,就沒有了做錯事被處罰的經歷。”在內卷的時代,父母總習慣用分數來判斷孩子的成長,卻忽略了背后更多的意義,如學習力、專注力和自我價值的呈現等等。而這,才是我們需要培養孩子立足社會競爭的能力。父母只有放棄眼前的誘惑,才能幫助孩子獲得更長遠的成就。孩子考試失利,并不代表他“爛泥扶不上墻”,或隨意貼上“笨”的標簽。考試是檢驗孩子學習效果的一種手段,但成績不該成為唯一衡量的標準。
為人父母
請你接受孩子的“平庸”
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兒女成龍成鳳,有的時候,家長打著“為孩子好”的旗號,其實藏著一點私心,希望孩子為自己掙個面子,或者替自己完成年少時未完成的愿望。望子成龍沒有錯,但我們也要坦然接受孩子的平庸。對孩子而言,持續地成長比一時的成績更重要。谷歌的資深人力資源副總裁曾說過:“我們從所有的數據分析中看到,把學業平均成績和考試分數當標準,無法讓我們雇傭到有生產力和創新能力的員工。企業想要的人才是擅長在沒有明顯答案的狀況下解決問題的人。”而旅游博主房琪是一個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三本學歷,她卻憑借努力,成為央視主持人,轉型成千萬粉絲的網紅博主。她用自身經歷證明,非211、985大學畢業的人,也能擁有璀璨的未來。面對高考的失敗,她說:“一次失敗不能證明你的價值,兩次三次也是一樣,即使是拼了命想要得到的一紙文憑和一方校園也沒有資格定義你的成敗,更沒有資格掩蓋你的努力。”培養孩子成長型的思維,他才有底氣面對人生的重重障礙。想起北野武說的一段話,有些殘酷,但卻真實。“只要努力就會有結果,我們不要再對孩子說這種假惺惺的話。我們應該從小就教育孩子要認清現實,人不是平等的,你沒有那種才能的,這是爹娘必須要教會孩子的。有人可能會說,說這種話會打擊孩子的積極性。但如果不打擊孩子的積極性,那么一個沒什么運動細胞的孩子就能摘得奧林匹克的金牌嗎?如果你的孩子沒有任何才能,那至少你應該培養他有一顆堅韌的心。這樣在他今后走上社會時,哪怕被現實整得一塌糊涂、遍體鱗傷,他照樣還能走下去。”父母的使命,不是把孩子培養成曠世奇才,而是幫助他們找到自己的亮點,讓他有成長的內在驅動力。人生是個考場,一兩次的考試只是節點,不是終點。正如美國心理學家大衛·埃爾凱特所說:“無論一個人生活環境如何,做父母的需要給孩子兩樣東西:根和翅膀。”有些孩子可能不是天才,但他有興趣,有奮斗的動力,在一個小小的天地里過上怡然自得的生活,這就是成功。點個在看,希望每個孩子能在愛與自由的天際中,一展鯤鵬之志。
作者:半小知,部分圖文素材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