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揪心的胡鑫宇事件,終于有了結論。
失蹤106天后,這個男孩的遺體在學校附近的糧庫被發現。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官方通報胡鑫宇是自縊身亡,遺體發現的地點是原始第一現場。
(圖片來源:微博人民日報)
一直以來,都有很多版本試圖證明才15歲的胡鑫宇不可能自殺。
但現場的一支錄音筆里,藏著真相。
10月14日17時40分,胡鑫宇站在宿舍5樓陽臺上試圖跳樓,但猶豫不決:
“真站到這里,反倒是有點緊張了,心臟在狂跳。如果真跳下去了,會怎樣?不確定,跳下去了,應該也沒人發現。
現在至少不會被發現,以后過了幾天,還是會被發現的。剛剛又不跳,不行,我應該是不想。”
最后,他還是下定決心赴死:
“已經沒有意義了,快零點了,干脆再等一下,直接去死吧。
可以的,因為我今天已經有點不清楚了,現在我好想去死,感覺已經沒有意義了。”
看完這些,我們才知道他內心經歷了多么痛苦的煎熬,一直在黑暗中掙扎,并且試圖自救。
但是心理專家分析,胡鑫宇失蹤前心理狀態已經失衡。
尤其是在之前的日記本里、書本里和同學的聊天中,他多次表達過輕生的念頭。
胡鑫宇在筆記本里傾訴:“吐了,新環境真的難適應,我這內向的性格真煩。也不能全怪性格吧,畢竟自己就是這樣一個人,可以通過寫東西來緩解一下這份心情”。
(圖片來源:微博紫牛新聞)
“一直盯著桌上的書,幾乎不看黑板,怕老師看到我一臉茫然的樣子……狀態依舊差,睡眠可能有問題……醒了一直賴床不愿起,害怕別人說打擾他休息。”
(圖片來源:微博紫牛新聞)
“如果我什么時候頹廢了,就想一下去留問題。”
(圖片來源:微博紫牛新聞)
在課本最后一頁他寫了一句話:如果我不活了,將會變得怎么樣?
他還多次與同學說:“人活著有什么意義,我是否存在已經沒有意義了,我們壓力大,活著沒意思,是不是約著去跳樓。”
這樣的話還有很多,或許大人不能理解,去重點班是誰都能去的嗎?一點都不珍惜。
但在胡鑫宇社交軟件下,很多孩子有和他一樣的困擾,不只是因為跟不上,學習好的孩子同樣很累。
《2022國民抑郁癥藍皮書》里顯示,青少年抑郁癥患病率為15%-20%;在抑郁癥患者群體中,50%為在校學生,其中41%曾因抑郁休學。
有一半的抑郁癥學生患者會通過朋友傾訴、父母溝通或其他渠道進行求助,但仍有46%的學生沒有尋求任何幫助,近30%從未想過尋求專業心理醫生的幫助。
在教育的內卷下,父母越來越焦慮,于是把壓力轉移到孩子身上。
背負著各種壓力的孩子,心理上極易受到傷害。
然而像胡鑫宇一樣自殺的孩子是有活命機會的,但還是選擇了這條不歸路。
事已至此,胡鑫宇是回不來了,但父母們是不是應該反思一下了。
01
越懂事的孩子,越缺愛
其實,鑫宇在自殺之前多次向家人發出過求救信號。
就在失蹤前半個月,他一天和媽媽通了三次電話,不停訴說:“不想讀書,想回家。”
但面對媽媽的詢問,他又不想讓媽媽太擔心,只是說不適應,睡眠不好。
雖然媽媽感覺到了兒子的不太對勁,在國慶節和胡鑫宇哥哥去了學校一趟。
具體怎么勸的,我們不得而知。只是知道他們沒有把鑫宇帶回家,也沒有徹底解決問題。
因為他們離開后,鑫宇又和媽媽通話了三次,時間長達40分鐘。
如果當時媽媽帶走鑫宇,會不會就是另外一種結果?
只是,我們已經沒有時間去假設了。
得知鑫宇的死訊后,周圍有很多人意難平,都說他是個乖巧懂事、成績不錯的孩子。一個懂事的孩子怎么會自殺?
殊不知,恰恰是孩子的懂事最終壓垮了他。
不能說他的父母不關心他,或許只是沒有能力或者想不到更好的辦法去挽救孩子。
父母與孩子的溝通不夠,對孩子的異常現象發現的不夠及時,或者沒有足夠的重視,讓孩子心靈變得孤獨。
電影《深海》里,小女孩參宿原本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后來父母離婚了。
媽媽走了,她跟著爸爸生活,但是爸爸很快就組建了新家庭,生了一個小弟弟。
弟弟永遠是焦點,沒有人關心她的感受。給媽媽發信息,得到的永遠是失望。
但她只是這一切都是因為自己不夠好,從此她學會了假笑和討好,處處讓著弟弟。
因為在學校表現地很孤僻,老師讓參宿的爸爸帶參宿去看看心理醫生。
爸爸得知參宿得了抑郁癥卻不相信,說不花這個冤枉錢。讓參宿多笑笑,自然就會好起來。
(圖片來源:影片《深海》)
但為了慶祝弟弟上幼兒園,爸爸卻帶全家登上郵輪外出游玩。爸爸和新媽媽與弟弟一起拍照、切蛋糕……都沒有叫她,甚至連她走出房間都沒有覺察。
(圖片來源:影片《深海》)
之后參宿意外溺水,從此跟著海精靈踏上了尋找媽媽的路。
最后,不管是深海大飯店還是小丑南河,都只是參宿瀕死之前的想象。
不知道參宿死后,她的父母會不會后悔沒有多關心一下她。
正如李雪所說:懂事,是因為太害怕失去關系了。太害怕失去關系,是因為父母的愛實在太稀薄。
不管是電影還是現實,如果可以重來,父母不要讓孩子過于懂事。
很多時候,“我要懂事”這句話,讓孩子承受著不該有的壓力。
越是乖巧懂事的孩子,內心越缺愛。
他們想留住現有僅存的一點假象,卻被現實一點一點打碎。
02
父母輸送心理營養,孩子才能內心充盈
“陪伴教育”專家劉稱蓮有一個完美的三口之家,她的女兒本科就讀于北京大學中文系,后來又在范德堡大學攻讀教育學碩士學位。
出乎意料的是,女兒從小學到高中學習成績都不是很拔尖。但是女兒沒有喪失對學習的信心,沒有厭學情緒。
(圖片來源:遼寧衛視《靚媽攻略》)
后來,女兒一路逆襲。作為媽媽的劉稱蓮功不可沒,剛到北京時,家庭條件并不好,但她特別注重給孩子輸送“心理營養”。
在家里,每周有“家庭日”,每晚有“游戲時間”。
從女兒上小學開始,她還開辦了家庭信箱。后來,還增加了一個“家庭日記本”。
女兒小時候認字不多,就用圖畫代替文字。但女兒有想說的話,投到有爸爸或媽媽的信箱都會收到回信。
女兒長大一點,會用符號和火星文在日記本上評論別人,很是俏皮可愛。
盡管中學以后,女兒有自己的日記本了,但她還是愿意通過書信與父母交流。
因為有了疏散的通道,所以即使有情緒,女兒也通常會變得理性。
生活中,有些父母嘴上說著為孩子好,但他們往往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因為孩子在心理上并不成熟,他們不懂如何排解。比起學習成績,這個時候多給予心理營養可以幫助孩子緩解學習、社交、情感等壓力。
比起學習成績,多關心孩子心理健康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長。
周國平也曾對在《叩叩》結尾處說過:“如果他未來有一個平凡的人生,我坦然接受,我相信良好的天性是他的守護神,他仍會是幸福的。”
如果溝通不善,孩子會厭煩,直至叛逆不肯說出自己,哪怕半點心聲。
反之,孩子被重視,便感受到自己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所以,父母多花時間去關注孩子沒有壞處。這樣的孩子內心不會匱乏,反而更加樂觀和充盈。
03
父母如何關心孩子的心理
李玫瑾在《心理撫養》中說:養育孩子,心理撫養比物質撫養更加重要。
要想教育好孩子,父母不僅要關心孩子的身體健康和物質需求,更要關注孩子的心理營養。
有時候,在父母眼里的小事,卻是孩子心里的巨石。
那父母該如何做,才能幫助孩子渡過難關呢?
1.肯溝通
在《劉墉談親子關系與溝通》里有一句話:在一段和諧的親子關系中,父母的話,孩子樂于聽;孩子的話,父母懂得聽。
平常孩子放學,父母以朋友的身份和孩子溝通,多詢問孩子近況。
當得知孩子在學校表現不好或者犯錯時,不要一味指責孩子,而是和孩子一起分析原因,看看能做什么幫助孩子改變。
父母有一個良好的心態和正向的價值觀,孩子更愿意聽父母的話。
2.會觀察
有時候,父母可以通過觀察孩子的言行舉止來判斷孩子的心理變化。
比如胡鑫宇的媽媽,其實已經觀察到孩子的異樣,盡管沒有確切地知道原因,但孩子多次向她傾訴,就是發出了求救信號。
孩子不想讀書,是因為心理上的落差感太大。這時一句安慰的話能讓孩子受到極大的鼓舞,允許孩子脆弱能讓孩子沒有心理壓力。
所以,父母多學習一些教育、心理學的知識,在觀察到孩子的變化時,多反思自己的疏忽而及時改變自己的做法,那孩子發生悲劇的概率會大大降低。
3.創環境
期望孩子優秀很正常,但是不要將期望完全寄托在孩子身上,而是需要從自我做起。
也就是要想孩子心理健康,就給他一個好的家庭環境。
夫妻和睦、樂觀,孩子性格也會平和、開朗。
父母多陪伴,與孩子親子互動,對孩子進行情感投資,孩子內心有安全感。
父母承諾孩子的事沒做到,或者冤枉了孩子,要跟孩子道歉,孩子會更加信任父母。
總之,父母給孩子健康成長的環境,孩子才有足夠的自我價值感。
04
李玫瑾教授說:“有的父母生而不養,有的養而不教,有的教而不當,這些不稱職的行為往往毀了孩子一生。”
如果父母有失察之責,那么孩子被忽視后容易胡思亂想,活在自卑中,從而導致負面情緒控制了自己。
就像胡鑫宇在社交軟件中說的:“我試著銷聲匿跡,原來我真的無人問津。”
最后,他真的一個人悄無聲息地離開了。
可是,孩子你可知道你失蹤后有多少人牽掛。
所以,父母擔負起自己的責任,與孩子多溝通,觀察孩子的心理變化和精神狀況,讓孩子生活在一個輕松和諧的環境里。
一個胡鑫宇是不在了,但還有很多胡鑫宇需要我們挽救。
希望父母們能從中體悟到一些東西,多用心愛我們的孩子,保護好他們。
文中所用圖片等資料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因無法一一和版權所有人聯系,如無意中侵犯了版權所有人的知識產權,請及時通知我們,以便我們迅速采取適當措施。作者:天涯海角,熱愛生活,喜歡讀書,寫點小文字與你分享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