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片)
掃碼回復【211】預約線下分享
培僑/民心/暨大港澳系/哈羅港人擇校與備考
三年疫情,讓近20萬的港寶回流內地,現在香港已經通關,兩地恢復正常往來,跨境上學也提上了日程,上了三年網課的同學自然喜大普奔,奔向學校上課。
但也有一部分港寶家長思考:要不要回香港讀中小學?
這個問題對于現在已經在內地就讀公立小初,或港人子弟學校的學生來說,尤其迫切。
另外,也有家長問:通關后,跨境生回港,這兩年大火的培僑、民心等港人子弟學校還會繼續吃香嗎,入學難度有沒有可能降低?
今天,我們就來討論港寶讀書以及培僑類港籍學校未來是否會繼續火熱。
申請香港中小學/內地港籍學校掃碼添加老師,獲取指導▼▼▼PART 01
到底會有多少跨境港寶回香港讀書?
因不愿意放棄香港的教育資源,或內地升學困難等原因,曾經每天有近3萬名學童往返通勤跨境求學。
近三年,客觀因素導致這個數據有所減少:
據香港教育局2020年數據,全港中小學大概有2.7萬多名跨境學童;
而2021-2022學年,這個數字已經縮減至1.8萬,同比減少三成左右。
盡管跨境生數量變少,但值得注意的是,疫情這三年即使沒通關,但依舊有港寶家庭選擇赴香港讀書,只不過因為跨境不便,有一部分家庭選擇將赴港的時間延后。這次全面通關后,有多少內地港寶選擇會赴港上學?一項調查:服務于跨境學童及家庭的社團香港國際社會服務社1月6日公布一項針對「通關」前港深跨境學童的調查顯示,97%的受訪跨境學童將于「通關」后來港上學。該項調查于2022年12月29日至今年1月3日期間訪問了1013個港深跨境家庭,了解其對「通關」的安排和意見。調查顯示,超過七成的受訪家長對「通關」后子女回校上學存在一定的擔心,擔心事項依次為:學習進度落后、染疫及社交能力不足等。另有69%的受訪家庭遇到需更換或補領證件的情況。放大來看,97%意味著2.7萬中接近2.6萬的“雙非港寶”會選擇赴港讀書(其中不含單非、長居內地的香港家庭等情況)這個數量比較大,也許預估為七八成會更合理。
PART02
培僑/民心等,“賣方市場”將終結?
前面我們預估會有多少跨境港寶回港讀書,緊接著關鍵問題就是——培僑/民心等港人學校,是否還會延續火熱?要明白,培僑/民心等港人學校前期爆火的關鍵原因還是疫情下的封關,很多港寶無法前往香港,才會選擇回流內地。面對數量眾多的港籍學生,招生名額供不應求:2021年培僑第一年錄取了約1200名港籍生,近9000多人報名,錄取率13%左右;2022年報考民心的學生約3500人,僅有500多人成功錄取,錄取率大概在14%左右,比培僑略高一些;廣州暨大港澳子弟學校2022年錄取率在30%左右,個別年級錄取率不到10%,據說有超過5000人報名(招生人數約在500人左右)。培僑/民心能否火熱,和這些跨境港寶有直接關系。
通關后,回港插班成為大部分港寶家長的首選,畢竟相較于內地港校,香港本地學校在費用和氛圍上的優勢太大了:1、在教育成本上,香港本地學校優于內地港式學校。香港的“官津”學校可享15年免費義務教育,即使是入讀直私學校,學費相對來說也很便宜(10萬左右)。如果家庭對教育費用的支出比較有要求,還是要考慮返回香港學校讀書的。2、教學氛圍和師資,香港學校優于內地港式學校。香港學校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全球招聘師資、全英文授課環境,更具國際化的課程和教學方式等,這是內地眾多學校難以比擬的。內地的“港系”學校畢竟根基較淺,即使號稱“與香港學校同步”,但香港學校多年的辦學沉淀,教育優勢絕非內地港澳子弟學校一朝一夕能趕上的。但內地港籍學校并不會遇冷,原因有三:1、考慮通勤時間,內地港籍學校“完爆”跨境香港學校跨境兒童每日在深港往返路途耗費時間長,不僅身心俱疲,也導致難以深入參與香港的社區活動,缺少同香港本地人相處的機會,導致他們面臨自我身份認同的困難,甚至是家庭矛盾升級。但如果是在大灣區上港人子弟學校,對跨境生而言,離家更近,課后爸媽更方便監督孩子學習,同時避免舟車勞累以及難以融入社會的難題,幸福感會更強。2、即使沒了跨境港寶,還有在內地定居生活的港人家庭。數據顯示,約有53萬香港人永久在廣東定居生活,其中:長期居住在深圳的香港戶籍人口約20萬左右;在廣州市就讀的港澳臺中小學生超過1.8萬人。深圳的前海,未來預計會有超過11500家香港企業進駐前海。假如平均每家港企員工20人,意味著會有至少20萬港人來前海工作、生活。廣州南沙慶盛約1.63平方公里的港式社區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設中,民心學校就坐落在該社區里。#圖源:港人講地有港人在內地,就要解決他們孩子的上學問題,有需求自然會有市場,這類學校的發展成為了必然趨勢。而且,香港與內地的深度融合,符合國家政策發展方向,未來會有更多此類型的學校。(深圳哈羅港人子弟學校以及佛山暨大港澳子弟學校也將于今年9月開學)也有港人子弟學校校長表示:不排除個別跨境生回流香港,但只占學生中極少數,未來通關后也會有不少港人到大灣區居住,現在妄猜人數變化為時過早。3、培僑等港式學校,可能是準移民香港家庭給孩子選擇過渡學校的最佳選擇:相比直接去香港的學校叩門,如果能通過內地港式學校作為跳板入讀香港BAND1學校,那真會省掉不少功夫。至于培僑民心備考難度會否下降?我認為短期內不會!盡管未來培僑/民心的“賣方市場”的勢頭可能會放緩,但學校的招生門檻依舊:去年民心報考人數達上千人,最終僅錄取500人,今年雖然開放了更多年級,且學位只有400個。掐尖已經給家長們留下深刻印象,未來一段時間,培僑和民心依舊是頂級港籍學校的代表,也繼續會受追捧,只不過家長們會趨于理性,畢竟選項變成了多選,只是萬人競爭的盛況或很難重現。點擊查看南沙民心2023至2024年度秋季招生申請!▼▼▼推薦!考慮培僑/民心等港籍學校的家長不要錯過剖析內地幾所純港籍學校的特點與優勢教您擇校與備考的策略▼▼▼PART03
基于孩子理性選擇
短期內,內地港人子弟學校或許比不上底蘊深厚的香港本地學校,但這個差距會逐步縮短。通關后,香港、外籍教師往來方便,或許能吸引更多優質教師資源來大灣區任教,港人子弟學校在師資方面也能得到更多提升。2024年起香港中學文憑試DSE,可在內地開設考點進行考試,不需要再兩地奔波參加考試,可以在內地接受15年的香港課程教育。對于剛折騰了一番,在內地順利找到學校就讀,孩子剛適應了新的學校、新的同學的港寶家庭,因為家長不再想讓孩子受跨境之苦,也不想為擇校去反復折騰,對內地港人子弟學校的學費預算也能接受,這部分家庭仍會留在內地上學。不過如果家長是一定要回香港的,那就建議趁小學階段就盡快回去,年齡越小,適應更快,也可以盡早為升學做打算和規劃。無論是堅定赴港,還是留在內地就讀,不同的選擇,也各具優勢和劣勢。家長們一定要根據孩子的情況,理性選擇!最后解答一個非常多家長問的問題:想在內地讀完初中,再插班香港的中學,是不是更有優勢?錯!真不建議家長們等到孩子中學時才插班入讀香港中小學。原因:1、在申請學校時沒優勢,很多學校是看重學生是否有香港的成績。很多本來可以上Band1,最后卻只能上Band2。2、未來選DSE課程會受到影響,選不到熱門的選修課。3、適應起來比較困難。香港的教育體系和教育模式和內地還是大有不同。推薦最佳插班時期:小學階段:建議在小學五年級前入學完成插班,香港小學五年級開始就有呈分試,會影響到孩子升中,因此建議有意向小學插班香港讀書的家長,盡可能在三四年級前完成插班。中學階段:建議在中三或者之前入學,中三選科非常重要:1、影響公開試成績。2、影響選科策略,甚至影響未來的職業規劃。申請插班并不容易,一定要提前規劃掃碼添加老師,了解插班信息▼▼▼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