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清華教授說,“中國一半孩子在‘假努力’”:
有些孩子,他們的勤奮是表演出來的,給別人看,也給自己看。有的學生常常為了一道沒搞懂的作業題,反復揣摩直到深夜;有的學生靠著驚人的毅力,吃飯喝水的時間都在做復習;有的學生甚至拖著疲倦的身體,連下課休息的時間也不放過作業本。而這樣勤奮到人神共憤的孩子,考試結果出來,成績卻居然仍原地踏步,前進的步伐舉步維艱。
提到作業,孩子是叫苦連天、雞飛狗跳?還是欣然接受、樂此不疲呢?
【資料圖】
來聽聽中黃的孩子們怎么說:
“我覺得不是所有的作業都很難,有一些作業就很有趣,比如我們會在周末去社區里進行采訪,這也是一種作業。”
“在完成探究式的作業時,我常常需要調動以前學過的知識,有時還會去網上查找一些資料來作為補充信息。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我對世界的認識變得更加豐富。”
在開學之際,懂教育的家長對中黃寒假作業的評價是這樣的:
看到這樣的評價,你是不是很好奇:到底什么樣的作業,能俘獲孩子和家長的雙重認可呢?
要弄懂中黃的探究式作業,首先,我們不妨思考這樣三個問題。
01
難度高,就是好作業嗎?
有難度的作業的確有激發孩子挑戰欲的可能性,但也極容易使學生產生畏難心理。
哈佛心理學博士丹尼爾·威林厄姆在《為什么學生不喜歡上學》一書中就提到,從認知學的角度看,人的大腦其實不是用來思考的,除非認知環境合適。人們不喜歡思考,但喜歡解決問題,因為解決問題會給人帶來愉快。在學習中,我們就要不斷地讓學生去解決問題。
蘇聯教育家巴班斯基也認為,教學應遵循“可接受原則”。
因此,好作業并不等于難作業,而是難度適宜,并能夠調動學生去思考如何解決問題的作業。
02
題量大,就是好作業?
雙減后,有家長表示擔憂:作業少,那不是相當于躺平?孩子的學習咋辦?
然而,真相卻并非如此。
北京科教頻道一檔教育類節目中,一位心理學專家爆料:據美國斯坦福大學研究表明——整個小學階段,大量的作業練習,對小學生的成績影響基本為零。也就是說學習成績的好壞和每天是否有大量的作業練習沒關系!
杜克大學神經科學家和社會心理學家哈里斯·庫帕也曾研究表明,家庭作業合理范圍內會對學生的成績產生積極影響,而一旦超出某個節點,可能起不了任何積極作用,甚至產生消極效果。
03
抄寫背默,才是好作業?
誠然,要夯實學習基礎,抄寫背默少不了。
但是,以為只有書面作業才是“真作業”,端坐桌前寫寫算算才算“搞學習”。
那很有可能,孩子就掉進了文章開頭說到的“假努力”陷阱。
縱觀不同時代的幾位大教育家,對作業的詮釋上也說明了這一點:
現代學前教育鼻祖福祿貝爾提出:作業即游戲活動。后來教育家蒙特梭利進一步補充,強調作業要符合兒童興趣并自愿完成。
而以杜威、克伯屈等為主要代表的近代教育家,強調“主動作業”(可用作業、活動作業),注重作業的整體性、情境性和真實性,強調非書面作業形式,遵循學生不同發展階段的學習心理特點。
多了不對,少了也不行,過于難和過于簡單都有問題,那么,究竟什么樣的作業才是有助于孩子們成長的好作業呢?中黃的作業,又是什么樣子的?
首先,來看看家長們大力稱贊的寒假探究作業吧!
語文:會背一首詩,不如讀懂后你也來一首……
<< 滑動查看下一張圖片 >>
數學:加減乘除,能解決生活實際問題才有意義。
<< 滑動查看下一張圖片 >>
英語:積累詞匯,聽說讀寫,也可以變得很有趣。
<< 滑動查看下一張圖片 >>
UOI:數十種思維工具,夠不夠描繪孩子的創意?
<< 滑動查看下一張圖片 >>
下面,再來欣賞中黃各個學科的日常作業設計。
01
UOI
上下滑動查看更多
在設計UOI作業時,孩子們可以根據不同的探究主題,聯系舊知和生活,設計多種多樣的任務單。如開題時常用的CSI表,以及其他各式各樣的思維導圖。
02
英語
學習英語,詞匯和語法是兩座繞不開的大山。不過沒關系,我們有游戲、看圖說話等充滿趣味的方式。
03
語文
上下滑動查看更多
閱讀與寫作,再難也難不倒孩子們的思維創造力。各種各樣的閱讀記錄卡、好書推薦卡,還有孩子們制作的小書、小詩、連環畫,孩子的閱讀能力和信息整合能力也得到了全面鍛煉。
04
數學
上下滑動查看更多
數學學科更加關注培養學生的邏輯能力與應用能力。因此在設計作業時,我們通過設置情境,讓學生將課堂所學遷移到日常的情境中,聯系生活與所學知識,提高應用能力。閱讀數學繪本也是一種增強孩子們學習興趣的方式,通過做閱讀筆記,孩子們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更加透徹了。
05
美術
上下滑動查看更多
為了培養孩子們的審美與創造能力,我們結合探究主題,設計了中草藥掛盤、樹皮框、葉子畫等探究作業;在炎熱的夏季來臨之時,我們帶領孩子們制作了別致的小扇子;我們還設計了“珍惜”水源的海報,讓孩子們意識到美術學科也是可以服務于生活的。
06
科學
在科學課中,我們不僅能夠在課堂上動手做實驗,還走出課堂,到大自然中認識各種各樣的植物,并學會用葉子作畫;在認識天氣時,我們讓孩子們結合生活經驗,描繪出自己心中的“陰晴雨雪風”。
07
勞動
學活與學習是分不開的,而勞動作為美好生活的源泉,怎么能被輕視呢?從一年級開始,我們就注重培養孩子的勞動意識,幫助孩子們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例如結合班級值日,梳理教室衛生可以怎樣開展。在認識二十四節氣時,孩子們對植物很感興趣,我們便制作了植物名牌。
教育部印發的《關于加強義務教育學校作業管理的通知》提出:“作業是學校教育教學管理工作的重要環節,是課堂教學活動的必要補充。”
在中黃,一份好的探究式作業,形式可以是多樣的,并非簡單地用難不難、多不多來衡量。中黃更看重的是,孩子們能夠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主動參與學習,體會學習的樂趣,又能培養主動探究的意識。好作業,能夠讓孩子們在好玩、有趣的探究過程中,獲得持續學習的力量!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