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點擊下方預約按鈕,觀看直播↓
“我的家里應該沒有爸爸的存在,他的存在是多余的。”
這句話,是一個16歲的孩子一邊哽咽一邊說出來的。
他就是那個靠模仿老師說話走紅的搞笑男孩“鐘美美”。網絡走紅后,鐘美美在母親的勸說下,放棄了經紀公司100萬的簽約條件,重心轉移到學業上,最終考上省重點高中。如此有遠見的父母,讓人們一度以為鐘美美是個幸運又幸福的孩子。直到他在節目中公開傾訴,大家才知道,原來活潑幽默的鐘美美,背后有一個如此可怕的原生家庭。“因為他,我們家變得不幸。”原來,鐘美美從小是被姥姥、姥爺帶大的,因為“父親在他的生命中是不存在的”。他從小就非常怕父親,因為這個男人無論順不順心,都會家暴他跟母親。年紀小小的鐘美美,最期盼的事竟然是父母能離婚。“我的家里不應該有爸爸的存在。他會打我,還會打我的媽媽。我們好像就生活在他的陰影下面。我就特別希望他能離開,特別希望他們離婚。”本來父母的感情已經沒有了,卻因為生下二胎妹妹,于是這段“本來已不能維持下去的”婚姻又維持了4年。一直到2020年,鐘美美的父母終于把婚離了。但離婚之后,父親還總是回來騷擾、傷害他們。如今,他非常“恨”那個所謂的爸爸——“曾經很多次試圖想原諒他,但都沒辦法原諒。因為他,我們家變得不幸。”小時候為了讓爸爸對媽媽好一些,鐘美美還會試圖討好爸爸,變得乖巧,但后來才慢慢發現,家暴是沒有理由的,并不是他和媽媽做錯了什么該挨打,從始至終錯的人是父親。15歲的少年,為了擺脫不幸的人生。立志要努力,最大的愿望是成為家里強大的頂梁柱。“給媽媽,還有姥姥、姥爺、妹妹一個好的生活。”所有人都沒想到,一個看上去古靈精怪的孩子,竟然承受了這么多痛苦。但經歷了原生家庭帶來的不好影響,鐘美美依然選擇積極面對生活。“看見別人和諧美滿幸福的家庭吃驚到懷疑自己的世界觀”父母婚姻不幸福,是一種什么樣的體驗?知乎上有個回答看了讓人不由地心疼:“第一次看見別人和諧美滿幸福的家庭環境吃驚到懷疑自己的世界觀。”“爸媽離婚,我特別開心!”鐘美美這句代表孩子的心聲,碰碎了很多父母那句“為了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而在婚姻里苦苦支撐的執念。孩子最怕的,不是不完整的家庭,而是仇人般的父母!父母經常吵架,爭執,甚至使用暴力解決問題,孩子心靈會受到極大的傷害。他會把責任推到自己身上,因為他沒有能力去阻止父母的矛盾,常常陷入自我責任中。年幼的孩子感到恐懼,稍大的孩子內心極度反感,想遠離這個支離破碎的家庭。哈醫大曾做過一場長達20年的跟蹤調查,研究者通過對3000多名中學生人際關系敏感癥狀和問題進行調查后發現:
父母不吵架的家庭中,孩子人際關系敏感問題的檢出率為8.8%;而父母經常吵架的家庭,孩子人際關系敏感問題檢出率高達20.4%,遠高于不吵架家庭中的孩子。吵架的父母,把日子過成了仇人。他們關系緊張,且互相貶損。動不動就爆發的家庭內戰會讓毫無準備的孩子缺乏安全感,甚至埋下心理疾病的禍根。當孩子詢問父母是否鬧矛盾,如果他得到的是含糊的回答,那么他會無比焦慮:爸媽不對我坦誠,是不是不愛我;他們每天都不說話,是不是因為我不好;爸媽肯定會離婚吧?我要失去爸爸媽媽了……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這種焦慮會無限放大,他們會用極端、激烈的方式來回應父母不和的婚姻關系,比如逃課、早戀、網癮、校園暴力等等,因為只有這種叛逆行為才能吸引父母的關注。婚姻如果無法持續,繼續傷害不如一別兩寬。
讓孩子丟掉安全感的
不是離婚,而是一個“仇人型”家庭
生活中有很多父母,其實已經意識到自己的婚姻滿目瘡痍,但卻為了孩子選擇不離婚,其實恰恰是這樣的行為,對孩子傷害更深。作家池莉曾有過一段失敗的婚姻,但她為了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一直勉強維持著。一次池莉與丈夫吵架,拒絕了孩子想要一起玩游戲的請求,可孩子卻不聲不響,自己默默離開,一個人回了房間。事后池莉想跟孩子談談,她什么都沒開始說,孩子的眼淚已經止不住地流了。這時她才發現,孩子早已經受不住爸媽的爭吵,變得脆弱又敏感。美國精神病醫生德斯帕特說:“給孩子造成種種影響的從不是離婚,而是離婚之前夫妻不和的狀態。”父母之間的冷暴力、0溝通也是孩子的陰影。當父母的婚姻陷入困境時,孩子往往能捕捉到這種不幸的氣息,特別期待家庭內部能結束戰爭。如果一段婚姻已經到了需要用孩子來捆綁的地步,那么總有一天,所有的傷害都會反噬在孩子身上。事實上,孩子從來不是強行維持家庭的“紐帶”,更不是讓失敗的婚姻起死回生的“還魂丹”。
父母的愛和信任
就是孩子變得自信勇敢的基石
國外某社交媒體上,有一個特別火的帖子,是幾張溫馨的一家三口照片。媽媽叫維多利亞,爸爸叫亞當,他們曾經是一對夫妻,卻在結婚幾年后發生矛盾,最終選擇離婚。在離婚后,他們雖然已經對彼此不再有任何愛意,但還是維持著體面,絕不會在孩子的面前指責對方,詆毀對方,每個人都想方設法給孩子的生活帶來足夠豐富的色彩。雖然他們已經不再是一家人,但每年都會拍一張他們一家三口的全家福。 在雙方的共識和努力下,他們的兒子一直享受與父母待在一起的時光,孩子也樂于和爸爸媽媽溝通說話,告訴他們自己又學到了什么新東西。他們一家人在網上火了之后,媽媽維多利亞寫給網友的一段話讓人印象深刻:“雖然我們的兒子不能和父母住在一起長大,但是等他長大后,他會看到父母所做的這一切包含了尊重、善良、同情、熱愛、毅力、變通,甚至犧牲。那時他會知道人可能不再相愛,愛卻不會因此變得破碎不堪。”很多夫妻雖然沒有走到山窮水盡的地步,但平日生活的標配就是頻繁吵架、暴力溝通.......他們全然沒有意識到,自己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模板,孩子需要從父母身上學到的是愛,而不是互相傷害。著名教育家、心理學家約翰·杜威曾說:
“一切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形成性格。在每個人的生命成長中,沒有比家長更重要的老師。最好的家教就是夫妻恩愛。”只有經營好夫妻關系,才能真正在親子關系中拔得頭籌。因為家庭是傳遞愛的載體,這份“愛”,不僅僅是婚前讓兩顆心相連、結合的“愛情”,更是婚后相濡以沫、相互理解的“尊重”與“耐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