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時代當前,計算機科技日新月異,大數據與智能革命將重新定義未來。從自動駕駛的交通工具、到與人類自由對話的人工智能,數字與科技充斥著我們的生活。身處時代浪潮中的未來主人翁們,學習如何使用數字工具為自己賦能、如何在數字世界里保護好自己已經是必不可少的課題。
今天,我們將對話北京赫德中學部ICT學科組,一起走進數字素養和設計思維的課堂,看看我們如何用縝密的思維培養終身學習者,助力同學們成就智能時代的弄潮兒。
01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認識北京赫德中學部ICT學科組
Xue Hongyi
我從小在上海長大,后來跟爸爸媽媽移民去了美國,在那里讀書、工作、結婚、生子,2022年才帶著家人回到國內。我的本科、研究生都是計算機專業,還在硅谷做了好多年程序員。因為對教育有著一份念念不忘的熱忱,我才下決心重新學習教育學,并幸福地成為了一名教師。我在美國教過不同的學校和課程,從公立到私立,從初中的機器人課、數字素養課,到高中的AP計算機、Python編程課,每一節我教過的課、每一個我帶過的學生都成就了我的夢想。回到中國以后,我榮幸地加入了赫德這個大家庭。
Zdravko Prsic(Peter)
我叫 Zdravko Prsic(Peter),來自塞爾維亞。我在中國工作和生活了將近 10 年。目前,我是 HDBJ 中學的 IGCSE ICT / 計算機科學 / 設計技術教師。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的目標是為學生提供積極的教育、終身學習的堅實基礎,并且打造一個充滿創新和創造力的學習環境。我擁有華盛頓特區莫蘭德大學的教育碩士學位和 DC Office of the State Superintendent of Education (OSSE) 授權的教師執照,以及英語、計算機科學和商業管理的學士學位。
02
您當初選擇赫德的原因是什么?
Xue:當初在選擇學校的時候,赫德的辦學目標戳中了我,即培養擁有“中國靈魂和國際視野”的未來人才。我自己的人生經歷,不就是一個“中國靈魂”,在看過了世界以后,找到自己使命的例子嗎?這也正是我希望傳遞給我的孩子和學生們的。我希望他們親近自己祖先的文化,知道自己“從哪里來”,同時又有一顆包容的心,能和全世界的人合作,并找到自己該“往哪里去”。抱著這樣的目標,我加入了赫德。
Peter:我之所以選擇北京赫德并決定加入這個團隊,是因為這里擁有專業的工作環境、真正的國際化課程。北京赫德的管理層重點始終落腳于學術,這也使得北京赫德成為國際公認的優質學校。
03
深受學生喜愛的兩門課程:數字素養Digital Literacy與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它們有什么共同點嗎?
從表面上看,這兩門課都是實用性課程,也都需要用到信息技術。但拋開這些表面上的共同點,這兩門課其實擁有相同的內核,那就是課程的終極目標——培養終身學習者。如果我不能通過課程,把孩子們培養成終身學習者,那無論他們學到了多少知識和技能,都像是刻在沙灘上的字,刻的時候再辛苦,也無法抵御時間的沖刷。
04
這兩門課的終極目標都是培養終身學習者,具體怎么實現呢?
第一步就是“成長型思維”的建立,讓孩子們堅信自己可以通過學習,不斷地成長。
每個學期的第一節課,我們都要一起比較“僵固型思維”(fixed mindset)和“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的區別。每個孩子都會把“我計算機不行”,改成“我計算機暫時還不行”;把“這個怎么那么難?。俊保某伞霸趺窗堰@個難題變簡單呢?”
在以后的學習中,只要某個孩子說了類似“這么難的東西我不想做了”的話,我就會微笑著對他說:“我們能不能把它改成成長型思維啊?”時間長了,不需要我說話,只要一個眼神,孩子們就會自動改口,用成長型思維,為自己的學習找到動力。
教室中關于“成長型思維”的海報
第二步是“自主學習力”的培養,因為終身學習者必然是自主學習者。
在我的教室里,有一條規矩:“Try 3 Before Me”,即每個學生都要自己嘗試三種方法解決問題,然后才能問老師。這三種方法是三個B開頭的字母:Brain(自己動腦筋),Browse(搜索資料),Buddy(問一個同學)。絕大數情況下,當一個孩子嘗試了三種方法以后,就能自己找到解決方案,并享受自主學習帶來的巨大成就感。
這樣的訓練發生在每一節課上,到學期結束的時候,孩子們就已經養成了獨立思考、自己解決問題的習慣。我希望這種能力,會伴隨他們一生。
有了“成長型思維”和“自主學習力”,孩子們就成為終身學習者了嗎?在我看來,還差最后一步才能形成閉環—— 那就是“反思”。我經常引用杜威的名言和學生們共勉:”We do not learn from experience; we learn from reflecting on experience.” (我們不從經驗中學習,我們從對經驗的反思中學習)。
而且,我自己就是一個“反思狂”。從我正式成為教師的第一天起,我就每天反思自己的教學,并把我的想法發布在博客上。我會給學生看我的教學反思,并要求他們跟我一樣,定期反思。
每次學完一個單元的內容,我都會讓學生給我打分,并告訴我,他們覺得哪些事是老師需要“停止做的、開始做的、繼續做的”。然后,學生們給自己打分,并思考哪些事是他們自己需要“停止做的、開始做的、繼續做的”。
剛開始的時候,很多學生的反思是茫然的,經?;卮稹拔也恢馈?。但越到后來,他們的反思就越言之有物,因為他們在學習的時候,就知道接下來會有反思,所以,腦海中一早就開啟了“反思”這個后臺程序,他們其實是學會了“邊學習、邊反思”。
教室中關于“反思”的海報
關于“反思”的問題
一名學生的反思成果
總結一下,如何培養終身學習者?在我看來,一個孩子,如果有“成長型思維”提供學習動力、有“自主學習”的能力、再加上“邊學邊反思”的習慣,成為”終身學習者“,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05
能不能再具體講一下兩門課學些什么內容呢?
數字素養課有兩大學習內容:
1. 如何使用數字工具為自己賦能?
比如:如何用Excel分析科學課的實驗數據、如何為藝術節制作宣傳視頻、如何寫一封得體的email、如何用微信開展工作。
學生作業展示
2. 如何在數字世界里保護好自己
比如:如何應對網絡霸凌、如何保護自己的數字腳印、如何給爸爸媽媽上一節網絡安全課
設計思維課有三大學習內容:
1. 如何設計一個產品:培養做計劃的能力
在設計階段,學生使用Design Cycle(設計流程)定義產品、調研、畫設計圖。
設計流程圖
2. 如何生產一個產品:培養執行力和團隊協作力
學生們使用項目敏捷管理法,每天自主安排各小組成員的任務,并在每天的任務結束后給每個成員打分、反思。
學生在工作時的狀態,以及完成后的產品
3. 如何展示一個產品:培養演講能力
每當學生有了階段性的成果,就需要向大家演示。每次演示的時候,我們會重點訓練一項公開講話的能力,比如:與觀眾目光交流、常用的演講邏輯結構等。
學生展示他們第一階段的設計圖
06
對于未來希望走CS(計算機科學)方向的學生咱們有什么支持或者建議嗎?
初中階段:數字素養課雖然不教編程,但對打字有很高的要求,為將來編程打好了基礎。而且學有余力的同學還可以在課上自學編程,老師會從旁輔導。初中的VCA也有赫德老師自己開的編程課,可供學生選擇。初中階段的編程訓練,能培養孩子們的計算思維。
高中階段:G9和G10有IGCSE ICT課,會涉及計算機的組成和原理,為將來學習理論打基礎。G11和G12的學生可以選擇IBDP的CS課或者赫德自己的CS課。這兩門課的內容大致相仿,只是在考核時IBDP CS對英文要求更高。無論選了哪門課,學生都會系統學習計算機原理和編程實踐。有了這樣的基礎,將來大學選計算機專業就可以輕松入門。
真心希望越來越多的赫德同學能通過這些課程,進入計算機這個專業,將來成為智能時代的弄潮兒。
END
赫德學校植根中國家庭和文化,致力于培養明辨篤行的未來英才。在上海、寧波、北京、青島和南京,赫德學校通過跨學科大主題單元的方式進行教學,以培養“全人”為目標。同時結合教育戲劇、多科目運動、創新藝術,加強綜合性學科、應用性知識的獲取,培養不同類型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關鍵詞: 赫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