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世界上沒有音樂、藝術、詩歌
【資料圖】
生活的浪漫又該怎樣呈現呢?
視覺上的藝術能給我們帶來愉悅
而音樂往往能表達心中極致的情感
治愈每個人疲憊的心靈
2月23日,辰美音樂學院以“LOVE"S PHILOSOPHY愛的哲學”為主題舉行第一場沙龍音樂會,邀請了全校師生共同聆聽這一場精彩絕倫的音樂視聽盛宴。
辰美音樂學院首場沙龍音樂會的邀請函、簽到海報、節目單的設計靈感來源于英國畫家威廉·透納的《東考斯城堡的音樂會》
“沙龍”最早源于法國17世紀,巴黎的名人常把客廳當作社交場所,并舉辦一場藝術的“欣賞會”。進出者多為戲劇家、音樂家、哲學家等,他們志同道合、共聚一堂,伴隨著優雅的古典音樂,讓思維和創意在這里相遇成長,發生奇妙的碰撞。
辰美師生陸續簽到入場
作為“美育”的教學實踐項目,辰美音樂學院在本學期打造了“沙龍音樂會”這一創新項目。在第一期沙龍音樂會中,通過編排不同時期的古典音樂曲目,串聯起“愛”在音樂中的豐富表達形式,在跨越千年的古典音樂中再一次感受愛的魅力。
由路易吉·加斯陶頓(Luigi Gastaldon,1861-1939)創作的《Musica Proibita(被禁止的音樂)》作為音樂會的熱場表演,悠揚的鋼琴聲伴隨著辰美音樂老師Steve Li渾厚嘹亮的歌聲,動人的愛情故事依附著美妙的旋律向大家娓娓道來。
辰美音樂老師STEVE LI進行開場表演
美妙的音樂背后是否暗含著精彩絕倫的故事?
辰美學生Kelly Chen演奏了來自喬治·格什溫 (George Gershwin,1898-1973)的作品《The Man I Love(我愛的那個男人)》和羅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的作品《Abegg Variations, Op.1(阿貝格變奏曲)》,并解讀了一段關于Robert Schumann音符里的秘密。
作者:Robert Schumann 羅伯特·舒曼(1810-1856)
曲目:Abegg Variations, Op.1-Theme, Var.I, Var.II 阿貝格
變奏曲(主題、變奏I、變奏II)
鋼琴獨奏:Kelly Chen 陳金蔓
隨后,辰美學生梁樂儀Leon Liang首次作為沙龍導聆人登場,圍繞著“標題如何影響聽眾對藝術的理解”這個話題與多位老師展開跨界對話和思想碰撞,其中Leon Liang現場即興彈奏了一首曲目,讓大家來描述這一段音樂的內容和猜測它的題目,英語組的Amy老師、Gareth老師分別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想法詮釋了這一段音樂帶給他們的感受。
辰美學生Leon Liang作為本次沙龍導聆人,為大家帶來了一場有趣的思維碰撞和跨界藝術交流
辰美老師們在音樂會上與導聆人Leon進行深入探討和親切互動
藝術老師/IG、AL藝術與設計科組長Matthew認為沒有標題的先入為主,大家會更專注于創作本身,更有利于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而這也是本次話題帶給大家的深度思考:一種藝術的美學也是其他藝術的美學,只是表現形式不同而已。
環節:Pre-concert Talk by AS Student
演講者:Leon Liang 梁樂儀
沙龍是一個跨學科、用不同藝術形式詮釋主題的美學空間,本次在辰美戲劇專業的支持下,辰美學子Alec Zhang與Hao Chen合作完成了一場音樂與戲劇的震撼碰撞,這出戲劇來自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的《King Lear(李爾王)》。
辰美學子極富感染力的表演帶動了全場的氣氛
圍繞著“愛”與“哲學”,兩位來自音樂學院的聲樂專業學生Jasmine Cen與Yulia Ke,為聽眾分別帶來兩首藝術歌曲:喬瓦尼·帕伊謝洛(Giovanni Paisiello,1740-1816)的《Nel cor più non mi sento (我心里不再感受到青春的火焰燃燒)》和羅伯爾·奎爾特爾(Roger Quilter,1877-1953的《Love"s Philosophy(愛的哲學)》。
Nel cor più non mi sento
ALTO: JASMINE CEN
Love"s Philosophy
SOPRANO: YULIA KE
“高山吻著碧空/波浪相互擁抱/陽光緊擁著大地/月光吻著海波。”
伴隨著女高音Yulia Ke的抒情演唱,我們從英國著名詩人珀西·比希·雪萊(Percy Bysshe Shelley 1792-1822)的著名詩歌《Love"s Philosopy愛的哲學》中感受著人對自然的愛和萬物之間的美好連接。
*Lyrics by English Poet Percy Bysshe Shelley
(歌詞來自英國詩人珀西·比希·雪萊)
本次沙龍音樂會完整節目單
伴隨著這份思考與感動,辰美音樂學院的室內樂團用一首“無詞”的鋼琴重奏作品——來自克勞德·波林(Claude Bolling,1930-2020)的《Irlandaise(愛爾蘭人)》,再次詮釋音樂中的“愛與哲學”。
辰美音樂學院的室內樂團帶來精彩演奏
如同沙龍導聆人Leon Liang介紹的那樣,室內樂是一種“合作音樂”,在樂團中,每一位樂手都需要給予搭檔全部的信任和依賴,從而獲得平衡的和聲。Leon更是介紹了一個有趣的后臺小故事——在辰美的室內樂團中,同學們將彼此稱呼為“家人”,這種團隊凝聚力帶來的不僅是日常的溫馨時刻,還有演奏時無需多言的默契和信賴,這一切都讓音樂的傳達變得更加有溫度和力量。
作者:Claude Bolling 克勞德·波林(1930-2020)
曲目:Irlandaise (piano quintet) 愛爾蘭人(鋼琴五重奏)
辰美室內樂團演奏成員:
FLUTIST: YOLANDA YUAN 長笛:袁悅CLARINETIST: ELAINE YE 單簧管:葉依蕾VIOLIST: CATHY XIN 中提琴:信熹CELLIST: JUNHAO CHEN 大提琴:陳珺豪PIANIST: JENNIE WONG 鋼琴:王珍妮
觀賞完本場沙龍音樂會后,辰美老師們都有哪些感想呢?下面讓我們一起來聽聽他們是怎么說的吧。
觀后感
辰美副校長/藝術顧問Ted:
很榮幸能夠受邀參加這場沙龍音樂會,這場演出充滿了濃郁的藝術氣息。Luigi Gastaldon的Musica Proibita是這場音樂會的開場曲,李巖峰老師的歌聲悠揚飽滿而有力,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聽眾的心底。
陳金蔓同學的鋼琴獨奏,細膩地描繪出"The Man I Love”這首曲子的優美旋律和浪漫情感,讓人眼前一亮。張之涵同學用完美的肢體語言和深情的表演傳達了莎士比亞劇本中想要表達的情感和思想,讓觀眾感受到Edmund這個角色內心的激情和掙扎。陳珺豪同學的大提琴演奏與張之涵同學的表演臺詞遙相呼應,完美融合。岑希研同學的女中音猶如一條條柔軟的綢緞,在空氣中自由飄動。柯天恩同學的純凈嗓音如同清晨的鳥鳴。王珍妮老師的伴奏旋律婉轉動聽,充滿了愛的力量。
在師生大合奏環節,王珍妮老師的鋼琴、信熹同學的小提琴、陳珺豪同學的大提琴、袁悅同學的長笛和葉依蕾同學的單簧管,多種樂器的完美融合創造出一種美妙的和諧感。
梁樂儀同學作為本場音樂沙龍的主持人,向觀眾完美展示了自己的淵博知識和流利的英文口語,而且她的控場能力卓越,琴技非常高超。整場音樂會洋溢著濃郁的藝術氣息,表演者們的精湛技藝和真實情感打動了在場每一個人。他們用音樂講述了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讓大家深刻感受到音樂的魅力。這是一場精彩絕倫的藝術盛宴,我相信這些年輕音樂家們的才華和激情將會在未來繼續發光發熱!
辰美資源拓展總監Angela:
這場沙龍音樂會讓我感覺如同置身于大學里舉行的音樂分享會中,辰美學子用淺顯卻又獨特的方式給觀眾們剖析隱藏在音樂中的愛與浪漫,是一場有高度又有深度的音樂沙龍。
辰美語言總監Amy:
首屆SIMC沙龍音樂會果然名不虛傳!精心策劃的節目以愛為中心,但又超越了愛的范疇;以愛情和哲學為中心,但又超越了這一主題。我對節目策劃、智力對話和師生角色轉換印象尤為深刻。
學生們在入口處設立了接待臺,并向我們展示了一個雙語沙龍節目,這種對細節的關注無疑給人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此外,我們才華橫溢的學生也激發了智慧的火花。我們有機會通過沙龍主持人Leon同學提出的發人深省的問題進行反思,她引導我們進行關于標題和音樂話語之間關系的探索之旅;還有Kelly,她靈巧地演示了羅伯特·舒曼的變奏鋼琴曲。
學生和老師之間的角色轉換無疑是當天的亮點。教師作為沙龍的參與者,被要求回答學生主持人和表演者提出的問題。這讓老師們有些措不及防,但與此同時,我們可以欣賞到學生的智慧和自主能動性。
辰美圖書館館長Lucien:
與春天一起到來的除了春風和花朵,還有SISA第一場沙龍音樂會。從同學們的表演中,我感受到了音樂所蘊含的力量,無論是歡樂還是悲傷,都化作音符從表演者的指尖上、歌喉中傾瀉而出,直達我們的心靈。在那個周四的下午,我們一起沉浸在音樂的世界里,暫時忘卻了煩惱和憂愁。
辰美藝術老師Sylvia:
本次沙龍音樂會創造了一個充滿藝術氛圍和人文關懷的環境,讓大家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感受音樂的美好和力量。
本場沙龍音樂會的策劃與執行全部由辰美師生共同完成。能夠有如此成功的演出,除了要感謝舞臺上才華橫溢的年輕音樂家們,還要感謝在幕后默默付出,負責控場、燈光、設計、統籌的同學們與老師們。讓我們一起期待下一場精彩的沙龍音樂會吧!
致謝幕后團隊
音樂會工作人員
內場導演:梁樂儀 Leon
外場導演:趙婧雯 Evie
簽到臺導引:許華嘉 Mylah
場務工作:吳彥儀 Lillian
特別感謝:后勤部
感謝所有后勤部工作人員每日辛勞而專業的工作,尤其是廖艷好女士,為本場音樂會提供了優雅整潔的美學空間。
關鍵詞: 辰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