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錦龍
中國著名琵琶演奏家
(資料圖片)
國樂藝術家
“芳華十八”時尚國樂團創始人
當代五弦琵琶代表人物
成功復原并改良了失傳千年的唐代五弦琵琶
華外同文外國語學校“方錦龍|國樂傳習舘”館長
△ 點此觀看《同文匯客廳》| 大咖來襲 · 對話方錦龍 精彩視頻方錦龍,一位享有盛譽的國樂藝術家,也是當代五弦琵琶的代表人物。從事藝術事業四十余年以來,他還一直致力于國樂的傳承和發展。比起“大師”這個稱號,他更愿意人們稱他為“國樂行者”。作為華外同文外國語學校的老朋友,方老師曾多次出席由同文教育集團主辦的“往來鴻儒·博雅華外”高桌晚宴,并為到場嘉賓帶來了一場場音樂與文化的感官盛宴!△方錦龍先生出席首屆高桌晚宴現場△方錦龍先生出席第二屆高桌晚宴現場
△方錦龍先生被聘為華外同文外國語學校“方錦龍丨國樂傳習舘”館長《同文匯客廳》| 大咖來襲 · 對話方錦龍
訪談精華閱讀
“更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
是走向“更世界”的自信與底氣
我很喜歡同文“更中國 更世界”的理念,只有擁有根植于本土文化的自信,才能更好地可以走向世界。——方錦龍方老師非常認同華外同文外國語學校“更中國 更世界”的辦學理念,這與他一直致力于的國樂推廣實乃異曲同工。
他認為,首先是“更中國”,然后才是“更世界”。唯有先透徹學習和理解了中國千年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才能更好地走向世界、擁抱世界。
無限的寬沒有頂點,
學習需要觸類旁通、融匯中外
除了是五弦琵琶的代表人物,方老師還精通多種國樂樂器,并廣泛涉獵多種西洋樂、掌握近百種樂器。
對于音樂和教育,方老師有他獨特而鮮明的觀點。他認為,無論是音樂還是文化知識的學習,就像打造金字塔,學習的東西越多,“地基”越寬,無限的寬也就沒有頂點。這是他對于自己的要求,也是對教育的殷切期望。當聊到“孩子們應當如何選擇和學習國樂”時,他談到:
樂器的選擇與學習,可以遵循多元化的原則。
可以先選擇一門有一定難度和門檻的樂器打基礎,在打牢基礎之后,可再學習第二種乃至更多的樂器。
當掌握了規律之后,會發現再學習同類的樂器,并不難。這就是“觸類旁通”,也即中國常說的“萬法歸宗”。
無論是學習樂器、語言乃至各種知識,學習得越多,就越會懂得合并同類項、融會貫通。這就是學習“開悟”的過程。
傳統文化是一種長期的浸潤
“中西方音樂最大的不同,在于國樂更強調“韻味”,而西洋樂更強調“嚴謹”。用6個字形容,就是“律有術、韻無窮”。
中國的音樂講求韻味,我們的東方智慧,許多時候只可意會、難以言傳。而唯有經過長期的學習、浸潤,才能深刻領悟,終有一天茅塞頓開。
世界是多元的,我們鼓勵多元價值的互動。無論是藝術還是教育,講好我們的故事要“更中國”——既保持傳統基因;還要“更世界”——具有國際視野,并不斷創新。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方老師認為,未來計劃出國深造的孩子們,應當首先學習好中國傳統文化,再把自己放置于廣袤的宇宙中,嘗試作出更多改變,成為多元文化背景下,融匯中外、卓爾不群的探索者。
正如方錦龍為第四期《同文教育》雜志撰寫序言《無論西東》中提到,“更中國 更世界”的教育,將是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如何超越民族、國家、語言和文化的邊界,重新理解人類與自然彼此依存、共生的本質,持續地強烈地,用中國的鼓,敲出世界的聲音。這些分享并不是答案因為教育沒有標準答案探求教育邏輯,分享雅儒睿見《同文匯客廳·大咖來襲》我們期待,繼續與您相見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