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教師朋友最近跟我吐槽,說上課根本不能提到【雞】這個字,一提到下面就有人起哄發笑。
剛開始她還納悶,是不是說錯話了,后來問學生才知道這是個網絡上的梗,這讓她哭笑不得。
(資料圖)
不知不覺間,“網梗”甚至“爛梗”已經成為一些孩子語言體系的一部分,孩子開口閉口就是“芭比Q了”“你個老六”“栓Q”“退退退”,還有些出現在試卷填空和作文里。
很多家長不禁擔心,網絡爛梗會對孩子造成嚴重的影響,未成年人本該是處于詞匯量增長的活躍階段,各種爛梗臟話的盛行,孩子不僅沒能學到語言表達,不合時宜的爛梗還會侵襲他們的精神世界。
事實上,爛梗的危害要比想象中大的多。
網絡用語“入侵”孩子生活
張老師是河南許昌的一名語文老師。班里的學生上三年級剛接觸作文還不太會寫,有位小同學竟然把英文歌詞的搞笑翻譯寫到作文里。
張老師說她在批改作文時看到作文的畫風越來越不對勁,直到看見“栓Q”倆字瞬間血壓飆升,就把孩子叫到辦公室詢問。
學生一臉疑惑,把作文里的“漏漏漏之歌”給唱出來。張老師強忍住沒笑出來,只好裝得一臉嚴肅,指出作文里不能濫用網絡用語。
對于成長在網絡時代的青少年來說,網絡流行文化對他們的日常語言和行為都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曾有媒體針對網絡用語使用情況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中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確實普遍會使用網絡流行語。
有位家長說,她帶娃去小區里的游樂園區玩耍,要是有誰摔倒了,就經常能聽到一群孩子扯著嗓子喊“完了,芭比Q了”。那群孩子也就剛上小學的樣子。
二年級學生家長安安說,他平日里也經常聽兒子說“yyds(永遠的神)、ssmy(盛世美顏)、dbq(對不起)”等縮寫式網絡詞語,兒子告訴他,這些詞匯都是學校學生交流時的流行用語,誰要是不懂什么意思,就out(落伍了)了。
還有老師們的反饋,不少學生平時在口語交流中使用網絡流行語很溜,一些學生甚至在書面作業、作文中運用了網絡詞語。
詞語填空、詩句填空、仿寫句子,這些本來就是考察孩子詞語積累的,結果孩子們搜腸刮肚,卻只能寫出“愛你孤身走暗巷,愛你不跪的模樣”、“少壯不知瘦子好,錯把微胖當成寶”。
試想如果當年李白送友人入蜀,目睹蜀道如此崢嶸險峻:
他若是陷入這種語言表達的惰性,今人就無法讀到“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這樣的千古名篇了,可能只剩下一句:真6啊!tql!
中小學的孩子,正是模仿能力和學習能力最強的時候。
如果為了一時好玩、彰顯個性,在作業、考試中隨意使用,那將來苦的就是自己整個的學習生涯。
小心網絡玩梗背后的
表達失語癥
知乎上曾有一個高贊回答,問:會說話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高贊這樣寫道:“有一天,當我們面對三千世界里的無數美景時,腦子里出現的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不是只會說‘yyds’和‘絕絕子’。”
《中國詩詞大會》上,“國民才女”武亦姝出口成章。
在“飛花令”環節中,更是憑借一首《詩經·七月》一戰封神,在場的導師都自愧不如。
連她軍訓時寫的隨筆也被《中國國防報》發表。
學生的文字,本就應該有傳統語言的韻味與美感。
但是,孩子們在用“網梗”進行交流時,表情包和固定化的文字成為傳播中介,越來越少調用其他的詞匯和語句,逐漸會失去自身的語言邏輯。比如用“真香”來表示開始評價很低但后來態度有巨大轉變,用“yyds”來形容事物或人的出色。
梗,在提升了傳播效率的同時,也陷入了固定的話語體系,甚至出現“文字失語”的癥狀和文字本真意義的消解。
一味玩梗,只會讓孩子的表達能力越來越匱乏,思考停滯。在正式場合發言出現思維混亂、言不達意或語言不規范等現象。另一方面,一些無意義的網絡用語的濫用,會導致孩子思維活動的情緒化傾向。網絡世界是復雜的,在孩子尚未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時,他們最容易做的就是模仿、跟風。
沒人能告訴他們什么是美好、什么是善良,什么是正義,只有什么是流量高的什么是最火的。
所以,為人父母,千萬別為了圖省事把孩子丟給手機,讓他們面對不加篩選的各類信息。
否則,后果將不堪設想。
身處5G時代家庭必須做好孩子的第一道防線沉迷爛梗的代價,誰都承受不起,無論是孩子還是家長。
雖然調皮是學生的天性,但是家長要承擔起教育的義務,將家庭教育作為培養學生成人、成才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家長要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將偏離跑道的學生,拉回正軌之上。
學生可以追星,也可以玩梗,但一定要掌握這個“度”,也要分場合。
要想解決這類問題,要的是家長對孩子更多的關心,不只是單一的禁止孩子使用手機,刷短視頻,而是關注孩子所看的內容畢竟有時候逼得太緊反而會適得其反。
作為家長要能分得清,在眾多網絡熱梗中,什么是有趣詼諧,什么是低俗無聊,什么是臟話粗話,甄別之后,才能幫助孩子篩選引導,趨利避害。
父母也要先以身作則,畢竟對孩子來說,家庭環境對其成長有很大的影響,我們不妨放下手機。
陪著孩子一起閱讀世界名著、各家經典,學習和訓練優美、準確的書面表達方式,培養“雅言”的語感,創造一個充滿書香的家庭氛圍。
多跟孩子聊天也是一個很好的方法,父母可以有意識地為孩子補充一些信息,拓展孩子的知識面,讓孩子的表達更加全面、完整。
“每個兒童在生命最初的幾年,都會有若干打動父母的話語,那是童年的靈光瞬間照亮成人心底被隱藏和淡忘的珍奇世界。
兒童的語言有種凜冽的美,往后多年,類似時刻變少了,則是他們在被成人的規則同化。”
5G時代,我們無法禁止孩子接觸網絡。
但卻可以在家里,為孩子提供一個好的語言環境和閱讀氛圍,讓孩子得到詩詞歌賦、名家經典的滋養。從而學會深度思考,愛上多樣化的表達。
當然這必然也不是靠單個人或群體的努力就能做到的,需要全社會都樹立起高度的責任感,共同去營造良好的網絡文化環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