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八年級的孩子繼續跟隨文學的地圖去追尋中國古代文人的足跡,此刻精神要飛去的地方距離這里956公里,這個地方有一個非常溫暖的名字——“柴桑”,“柴”,“柴門聞犬吠”的“柴”,“桑”,“把酒話桑麻”的“桑”。這里青山環繞,綠水長流,今天這里被稱作“江西九江”。單論山水,這里算不上出類拔萃,但“山高水靈”都是因為有了人的情思,才使地方有了煙火的氣息與溫度。為這里的山揚名,水添靈的人物,你們都聽說過——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五柳先生陶淵明。
(資料圖)
關于陶淵明的基本資料,我們并不是第一次聽說,陶淵明,又名陶潛,字元亮,東晉詩人,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剛剛提到的柴桑,既是他生命的起點,也是他生命的終點,他生于此,長于此,逝于此。陶淵明所處的時代,并不是東晉的盛世,柴桑也并不那么太平。身處這樣的環境時代,陶淵明在自己的家鄉親眼目睹了無數的權利斗爭和戰爭禍亂,無數人妻離子散,家園毀于一旦。
1、逢桃源
張釗老師聲情并茂的朗誦帶領著同學們初次感受桃花源的人間仙境般的美景。“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陶淵明的人間仙境,一如他夢中的故土柴桑,美得令人心生向往。但讓我們仔細看看,這里的美景又不是全然不可能在人間存在的,桃花源的景色,似乎就在不遠的身邊,充滿了煙火氣息,用一句大白話來說,就是“接地氣”,給人感覺寧靜而優美,溫暖而祥和。
2、訪桃源
陶淵明筆下的人間仙境,不僅僅有寧靜祥和的美景,更有勤勞樸實的人與和睦醇厚的民風。最美的仙境并不是眼前的美景,其實是和平溫暖的生活。這是陶淵明理想中的社會,更是他從小鉆研過儒家經典中的理想社會。這樣的社會,不止陶淵明期待過,后世的多少人都期待著,比如杜甫在草堂被大風破屋,大雨又接踵后,發出的那聲感慨:“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3、尋桃源
(漁人)出來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著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處處標上記號。漁人到了武陵郡,便去拜見太守,把這些情況作了稟報。太守立即派人隨同他前往,尋找先前所做的記號,結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向桃花源的路了。
南陽有個劉子驥,是位清高的隱士,聽到這個消息,興致勃勃地打算前往桃花源。沒有實現,不久就病死了。以后就不再有探訪的人了。
最后這兩段為整個桃花源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我們來看,返程途中,漁人是預先做過打算的,沿途做了記號。前有太守派人尋找,后有劉子驥前去尋找,都沒能找到桃花源,至此,桃花源神秘的消失了。今天,桃花源是否真實存在,還是僅僅是陶淵明苦難生活中的一份美好幻想,我們不得而知。但陶淵明卻給后來的士人創造了一個安放精神的棲息地。
4、精神桃源
讀著桃花源的美與桃花源的暖,回望陶淵明的人生卻心生蒼涼。陶淵明的衣食拮據,他的思想卻豐富了后世多少人的精神。在此,我想引用蘇軾對他的評價,在蘇軾眼中,陶淵明高于李白與杜甫,在我看來蘇軾的評價更為貼近陶淵明的人生:欲仕則仕,不以求之為嫌;欲隱則隱,不以去之為高。饑則扣門而乞食;飽則雞黍以迎客。古今賢之,貴其真也。
短短的幾十分鐘自然講不完陶淵明的人生與他的性格。透過《桃花源記》,我們品讀他的理想,他的精神與品格還要從他更多的詩中去探索。
撰寫:關蕾
審核:杜秀娟
完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