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思羽
入讀時間: 2017年入讀
入讀項目: IGCSE+IBDP
(資料圖片)
錄取大學:
牛津大學面邀QS世界排名NO. 4
預錄取大學:
倫敦大學學院 QS世界排名NO. 8
曼徹斯特大學 QS世界排名NO.28
競賽成績:
1.2021澳大利亞化學奧林匹克活動(ASOC)--一等獎
2.2022英國化學奧林匹克競賽(UKChO)--全球金獎
3.2022英國物理思維中高級挑戰賽--全球銀獎
01 始于興趣,不止于興趣 //
在早期接觸到物理和化學兩個知識領域時,老師總將理論知識同現實生活捆綁在一起,嘗試解釋許多現象背后的運行原理,從此對物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在之后的學習中廣泛地從各種渠道汲取相關的知識,也因此參加了各種相關學科競賽來豐富自己的學科底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2021屆澳大利亞化學奧林匹克活動(ASOC)和2022屆英國化學奧林匹克競賽(UKChO)在備賽過程中,不僅需要將不同項目的化學知識融會貫通,還要掌握許多課程之外的高深知識,一度接觸到了大學的知識層面。
其中,有很多的內容只要求參賽者具有粗淺的理解,而對其進行深入的探究雖然是舉步維艱的,但在這個過程中也能得到多方面的觀點,對同一知識點進行進一步的細化和總結也是頗有趣味的,也就此接觸到了化學合成,進而對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化學現象產生極大興趣。
應DP項目的學習要求,我們需撰寫多篇學術性的小論文,對各個學科的知識領域中學到的知識進行探討研究。在構思化學論文時,我想到平日里總聽到的“給蔬菜焯水能讓其保持鮮綠”的傳統說法,由此嘗試探究焯水的過程如何能夠使葉綠素發生變化,并針對酸堿性造成的影響進行了詳細的研究。
而在DP項目的特色項目Group 4中,提出了化學組的探究核心。其靈感來源于上屆畢業生的畢業典禮中使用的熒光棒,在項目中對熒光棒的發光原理進行了詳實的探究,進行了許多實驗,并最終將實驗的結果用精煉的語言轉述給了低年級的同學們。在這些探究進行的過程中,頗多的實驗設計和操作拉近了理論與現實的距離,不僅呈現了化學的魅力,也創造了走向理論研究的道路,讓許多探索的想法得以實現。
同時,對日常生活常懷有好奇與探索之心能夠有效激發學習的動力。在牙齒矯正的過程中,金屬絲具有的所謂“記憶效應”讓我頗感興趣,于是著手探究這類金屬的微觀特性和他們的外在性質相互聯系。
在粗淺閱讀了徐祖耀的《馬氏體相變》,并結合網上資料進行了一些簡單的實驗后,對于金屬的彈性與記憶性的實際原理有了一些淺顯的理解。在化學的知識領域進行了一番探索后,我意識到材料科學在日常生活中是或不可缺的,由此對材料科學產生了強烈的探索欲望,便當作了大學申請的主修學科。
勇于探索,善于思考 //
對于感興趣的學科知識,一定不能將學習途徑局限化。在學習的過程中,需要對知識進行深入的把握,這就需要刨根問底的探索精神,揪住不理解的部分進行詳實的探索。
首先,學科老師對單個學科的了解相較于學生來說,多半是廣泛且深刻的,透過老師得到更多課程之外的知識并進行徹查是有助于拔高自身看待問題的視角的。而且,學習的過程需要具有批判性思考,能夠挑戰權威和常規,有許多偏僻的知識面是老師也不曾涉足的,或是片面地呈現在教科書上的,這時便需集思廣益,在網上查詢或請教其他人等等。最后,對難雜知識的挑戰精神是必不可少的,不應對新知識產生畏懼心理,要愿意思考和總結,全身心地投入便能體會到克難攻堅的喜悅。
除此之外,在中學的學習過程中,不一定能夠找到自己的學習方向。在迷茫之余,需要打好基礎,對各個學科的知識都要有足夠的把握,并對考卷或課本上的問題進行深層次的思考,進而能夠判斷自己究竟對個別學科知識的理解究竟是浮于表面還是足夠扎實。在對課程外的學科知識進行學習后,逐步摸索出擅長的領域,并找出自己能夠沉浸其中部分,便能在學習途中事半功倍,也能夠對知識的獲取有所取舍。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