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青春期的孩子總是叛逆、脾氣暴躁、不容易管教,青春期的孩子也讓很多家長望而生怯,可能還沒說幾句話就和孩子之間的關系雞飛狗跳。
有些孩子甚至直接對家長“冷處理”,比如,家長一問“學習怎么樣了”,孩子要么是直接不回答,要么是淡淡地回一句“就那樣”。
很明顯,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和家長之間最大的問題就是溝通困難,比較典型的一些詞語就是“一說就急”、“一提就惱”、“一點就燃”。
(資料圖片)
也正是因為如此,有不少家長覺得“做父母難,父母最大的卑微就是孩子進入了青春期”,而青春期孩子最典型的代名詞就是叛逆。
可是青春期孩子背后的問題家長又有真正了解過嗎?
每一個青春期叛逆的孩子背后,都隱藏著一個忽略感受的父母。
有一位朋友,她和她女兒之間的日常溝通讓人覺得特別壓抑,曾經(jīng)和朋友聊天的時候聽她說:
“自從女兒進入青春期后,我和她就不能正常溝通,每次一問“作業(yè)寫完沒有”,她就暴躁地說:我不寫,難道你給我寫呀?”
一時間朋友被懟得啞口無言、同時也覺得內心受傷頗重。
有天晚上,朋友因為加班感覺肚子餓了,便在客廳里吃些零食和水果,不曾想還因此惹怒了正在房間寫作業(yè)的女兒。
女兒對著媽媽大吼著說“你煩不煩呀,大半夜吵著讓人寫不成作業(yè)”。
媽媽認為,女兒對自己說話的方式太不尊重人了,也一點感恩心都沒有,兩個人還因此發(fā)生激烈的口角之爭。
同時,媽媽也特別不理解為什么女兒進入青春期之后就顯得特別暴躁。
青春期的孩子遇事暴躁,一言不合就開始鬧情緒,甚至頂撞父母、離家出走,但在孩子叛逆行為的背后,卻極少有家長反思過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妥當。
要知道進入青春期的孩子,他們身上的變化不只是年齡增長,心理方面也特別渴望被尊重、向往自由。
可是很多家長卻認為青春期的孩子懵懂無知,于是他們總是以家長的“為你好”而不停干涉參與。
而這也恰恰讓孩子被壓的喘不過氣,同時也間接性地誘發(fā)了孩子渴望自由、極力擺脫父母的叛逆性行為。
所以,家長那些所謂的強勢或說教溝通方式是行不通的,也很容易令親子關系越來越如履薄冰!
那么,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后家長應該如何溝通呢?牢記6個相處之道遠勝道理。
不主動提建議
除非孩子開口
孩子:
“媽媽,我今天把同學借的書弄丟了”。
錯誤溝通:
“你看看你,早就說過了,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碰,就是不聽,現(xiàn)在好了吧,丟了我可不會給你買,自己去想辦法”。
正確溝通:
“好可惜哦,那你同學是不是很傷心?你是不是覺得很難受尷尬?那你準備怎么辦呢?有需要我?guī)兔ψ龅牡胤絾帷薄?/p>
同樣一件事、用不同方式去溝通,會發(fā)現(xiàn)所帶來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樣的。
有心理學家曾說“一個十幾歲的孩子,他們往往會對不請自來的建議和關注感到特別憤怒”。
而孩子進入青春期后,身體和心理都會發(fā)生不同程度變化,小大人的模樣也開始初步顯示,再加上受到生理變化影響,孩子在行為上會常常努力讓自己變得更成熟、獨立自主一些。
所以,對于青春期的孩子我們不要主動去提建議、更不要輕易批評孩子的行為。
試著站在了解孩子、征求孩子意見的角度去和孩子溝通,你會發(fā)現(xiàn)我們和孩子之間的距離,正在慢慢得到有效升溫。
關于愛美、關注外貌
尊重理解孩子
孩子:
“我不喜歡剪短發(fā),那樣太丑了”。
錯誤溝通:
“學生都是剪短發(fā),你是去學習的、不是比美的,剪什么頭發(fā)重要嗎?短發(fā)好,短發(fā)才是你們學生應該剪的發(fā)型”。
正確溝通:
哎呀,原來姑娘都長大了,這個年紀媽媽也經(jīng)常臭美,不過,如果留長發(fā)的話夏天會很熱很熱,這就要看你最后怎么選擇了”。
進入青春期的孩子,普遍開始關注自己的個人形象和衣著打扮,平時對于自己的發(fā)型和穿衣都有屬于自己的審美標準。
比如,女孩可能會偷偷把校服的褲腿改小,又或者在穿長袖的季節(jié)堅持穿短袖,喜歡把短發(fā)留成披著頭發(fā)的淑女氣質。
這個時候如果父母強行給孩子剪短發(fā)、要求他們穿一些不喜歡的衣服,是很容易導致孩子出現(xiàn)猛烈的反擊的。
好的溝通方式,就在于和孩子之間的友好互通,當我們和孩子之間的關系變得糟糕而無法溝通時不妨換個方式。
把自己內心的標準摘掉,學著去尊重孩子的審美,理解他們那個想要彰顯個性、表達自己的內心。
只要父母能夠做到“閉上評論、指責和打擊的嘴”,慢慢地,你會發(fā)現(xiàn)其實孩子的審美也并沒有那么糟糕。
用描述和詢問
代替說教和嘮叨
孩子:
“我已經(jīng)長大了,你能不能不要總是嘮嘮叨叨地說個不停”。
錯誤溝通:
“你知不知道現(xiàn)在跟誰說話,翅膀硬了是不是?再不好好學習就出去搬磚吧”。
正確溝通:
“噢,真是對不起,原來寶貝已經(jīng)是一個小大人了,其實你的想法還是非常不錯的,如果我們再換個方式、或加一點技巧,結果會不會不一樣呢?
有腦科學家曾經(jīng)研究發(fā)現(xiàn),孩子進入青春期后,他們大腦中的神經(jīng)元會得到迅速增加,而神經(jīng)元細胞之間的聯(lián)系也會加強,所以青春期的孩子認知能力會得到大方面提升。
但又由于青春期孩子的前額葉皮層發(fā)育不完全,這也就導致孩子在情緒和理智交鋒時,前者總是會不受控制,尤其是面對突發(fā)事件時往往表現(xiàn)得比較易怒暴躁。作家麥家表示“陪伴青春期的孩子就像是陪伴一頭老虎”,那么家長陪伴青春期的孩子只需要小心翼翼嗎?
答案是否定的。
青春期的孩子雖然容易暴躁易怒,但是他們反抗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堅持自己的認知和想法。
只要我們多一些理解包容,尤其是遇到事情的時候一定要用描述詢問去代替說教嘮叨,當彼此之間的溝通能夠友好和諧時,親子關系自然不會愈演愈烈了。
不要打破沙鍋問到底
給孩子空間
孩子:
“你憑什么總是動我東西、翻我的東西”。
錯誤溝通:
“我是你媽,又不是外人,我為什么不能看”。
正確溝通:
“對不起,是媽媽錯了,為了彌補歉意,我愿意分享我青春期的一個秘密,沒有第二個人知道的哦”。
一個十幾歲青春期孩子,在心理方面往往是特別渴望獨處自由,他們開始有自己的“小秘密”。
比如,把想說卻不能說的話通過記筆記的方式詮釋。
可有一些父母總覺得孩子必須要聽自己的,一旦有某些事情、某些行為琢磨不透了,就會想方設法地打破砂鍋問到底,非要把孩子了解透透的才肯罷休。
其實,和青春期孩子相處略帶糊涂的家長才是最聰明的,孩子不想說的話怎么問都不會說,孩子想說的話不用家長追問就會主動分享。
如果我們總是不停地逼迫著孩子說,他們不想說的秘密若強行瓦解,孩子就會徹底封鎖自己的心門不愿意產(chǎn)生過多溝通。
為了改善這種局面,家長一定不要打破砂鍋問到底,可以試著去加入孩子的興趣來搭建溝通橋梁。
如果孩子喜歡打籃球、手工辦,平時在餐桌上就可以跟他們討論相關話題,以此打破沉默尷尬的同時,也可以和孩子建立共同興趣的愛好話題。
不要簡單粗暴地干涉孩子交朋友
孩子:
“我下午想跟同學去打籃球”。
錯誤溝通:
“打什么打,你也不看看自己的學習什么德行,整天跟著同學瞎混,學習還不得倒退得連你自己都不認識”。
正確溝通:
“寶貝,你是不是很喜歡和xx同學一起玩兒?我覺得如果你把他邀請到家里一起玩一會、一起學會習,這樣會更好,因為媽媽可以更好地照顧到你們哦”。
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后,朋友在他們心中的分量是遠遠超過父母的。
同樣一件事情,父母苦口婆心的勸阻和朋友的幾句話建議,所呈現(xiàn)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但是對于很多家長來說,他們都擔心自己的孩子會交友不慎。
然而,不管父母如何阻止、干涉,青春期的孩子都會有屬于自己的交友圈,只不過有一些是擺在名面上的三五成群,有一些可能是背地里的暗渡陳倉。
和青春期的孩子相處,作為家長,我們要意識到“既然攔不住,就應該加入孩子的朋友圈”。
可以邀請那些所謂的朋友經(jīng)常到家里玩兒,之后再試著找機會加入他們的話題;
遇到問題時跟孩子們一起想辦法,看看有沒有其他解決途徑,當我們可以滿足孩子的需求、為他們提供更多選項和幫助時,孩子自然也就更愿意和我們溝通了。
青春期對于每個成長的孩子來說都是一次挑戰(zhàn),艱難困苦,玉汝于成。
面對青春期的孩子,父母要放下的比要抓住的更多,這不是“卑微”,是一種成全。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