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北京赫德隆重邀請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堯中華博士造訪校園,分別為中學和小學低段的學生們帶來職業講座以及科普講座。
雖然演講的主題和內容并不相同,但卻是同樣的精彩紛呈!下面,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堯博士金句頻出的講座吧!
堯中華
【資料圖】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獲空間物理博士學位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和比利時列日大學做博士后研究
獲得國家級人才項目(青年項目)資助主持冷湖行星地質觀測中心建設
曾獲英國皇家天文學會青年科學家獎、歐洲地球科學聯合會Arne Richter Award、
亞太地球科學學會和美國宇航局卡西尼飛船杰出團隊獎
擔任國際空間科學研究所-北京國際小組(比較行星學研究極光)組長
多次擔任哈勃太空望遠鏡觀測項目合作科學家和美國宇航局項目通訊和會評專家
仰
腳踏實地
望
星
中學部
空
赫德遠見中學職業講座
講座一開始,堯博士在同學們崇拜的驚呼中,簡單地介紹了一下自己的學習科研經歷:“ 其實我最開始是學習化學專業的,之后進入了理論物理這個領域,經過了一個階段比較枯燥的學習,我逐漸發現空間物理更加吸引我,于是我先后開啟了土星和木星的研究,除此之外,我還負責哈勃太空望遠鏡的觀測項目?!?/p>
職業規劃與興趣探索
這時,有些同學提出了疑問:作為一名頂尖科學家,為什么堯博士的科研領域是在不斷變化的?這也引出了堯博士講座的第一個問題—職業規劃與興趣探索
堯博士給同學們解釋道:自己的科研之路雖然看起來有一些“分散”但對于自身而言,其中暗含著一條非常明確的主線,而這條主線的根本在于自己的興趣以及選擇。
堯博士用一個生動的例子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詮釋:“當我在研究理論物理的時候,我經常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去做一些復雜的計算和推導,我時常感到有些吃力也有些枯燥。與此同時,國家也正在加大力度投入空間物理的研究,尤其是關于木星方面,這正好與我的專業和興趣相契合,又可以對社會和國家做出貢獻,于是我就做出了從理論物理轉向空間物理的選擇。”
聽到這里,同學們對于今后的專業選擇和職業規劃也有了自己初步的思考:有時我們需要堅持不懈的鉆研精神,但有時我們也需要根據自身的興趣和時代的方向及時調整奮斗的目標。
熱愛與堅持
接下來,堯博士給同學們揭秘了一個科學家的日常。堯博士目前在五所大學授課,平日里跟進自己科研工作的同時還負責培養年輕的研究生。赫德的同學們不禁感嘆,如此大的工作量,再加上科研條件有時十分艱苦,堯博士是如何堅持下來的?
這里,是堯博士想要與同學們強調的第二個重點—熱愛與堅持
堯博士表示,他熱愛自己的工作?!盁釔邸币辉~看起來簡單,卻是支持他能走到今天并且還在不斷進步的“源動力”。正是因為熱愛,再艱苦的環境都抵擋不住對科研的向往,當終于取得階段性成果的時候,一切的付出都是如此值得。
堯博士說:我們不是為了艱苦而艱苦,我們是為了熱愛而艱苦。這正與北京赫德中學部的價值觀不謀而合。我們的同學始終相信:熱愛至上。我們也始終鼓勵孩子們去探索自己內心真正熱愛的領域。在熱愛的加持下,我們的努力便有了動力,更有了重量。
會思考的人
才能引領自己的人生
選擇了適合自己的方向,也做好了堅持奮斗的準備,是否就一定會成功?堯博士用自己的經歷告訴同學們,此時距離最后的成功,還需很重要的一點--思考。
堯博士回憶道:曾經有學生過來問自己:“老師,我應該研究哪些課題呢?” 堯博士直截了當地告訴這名學生:“這是你自己需要想明白的問題,如果我來告訴你接下來的研究方向的話,那我為什么不去自己研究呢?”
在留學多國之后并且在多所大學任教之后,堯博士發現中國的孩子們普遍忽視了獨立思考的重要性。于是堯博士和同學們再三強調:會主動發現問題的人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會主動思考的人才能贏得未來。
多領域發展
選擇未來職業
最后,堯博士給在座的同學們總結了學習和職業建議:多領域發展,選擇未來職業。
有同學向堯博士提問:是不是想要研究行星,只能學物理專業了呢?堯博士耐心地解答了這個問題:“這是許多同學們的一個小誤區,其實一項工作的完成,背后涉及的領域和專業非常的多。拿我們的日常工作為例,想要成功發射一顆衛星,前期需要理論研究者完成大量的計算和模型工作;除此之外,還需要研究材料的專家研發出合適的衛星材料;在發射之前,還需要工程師反復地確定發射計劃以及衛星的軌道;當衛星成功發射,為了讓大家都能了解到科技的進步成果,還需要作家和藝術家把這個成果寫成文章或者拍成電影,與全社會共同分享。
因此,同學們可以將自己的學習視野拓寬,多思考多嘗試,最終確定最適合自己的未來職業發展方向。
未來,北京赫德將繼續邀請各行業大咖帶頭人,為中學部的同學們帶來職業系列講座, 幫助大家更好地提前實現學業規劃,設立人生目標!
登
迷你太陽系
陸
木
小學部
星
北京赫德小學部科普講座
北京赫德小學部G2的孩子們目前正在學習太陽系的相關知識,包括行星是如何繞著太陽公轉以及它們不同的特性等。于是作為課程的拓展部分,堯博士搖身一變,成了一個帶著孩子們遨游太空的科學家叔叔。這次,孩子們要一起去全方位了解太陽系的行星之王—木星。
就像羅馬神話中的朱庇特,希臘神話中的宙斯一樣,木星是太陽系中的行星之王。那么,為什么木星能夠“打敗”太陽系其他一眾行星,成為最“厲害”的行星呢?往下看!
在太陽系中
木星的體積和質量最大
木星的直徑非常長,如果把地球沿著木星直線排列,11個地球都無法趕上木星的直徑長度;除了體積,木星的質量也是十分巨大的,一個木星的重量大約等于300多個地球的重量,甚至比太陽系其他所有的行星的重量之和還要大。
但是你知道嗎?雖然個頭大,但木星其實是一個氣態行星,它的固態內核非常非常的小哦!所以有些想要“移民”木星的小朋友們,聽了堯博士的科普之后,就明白為什么“廣袤”的木星并不能容納人類居住了。
在太陽系中
木星的衛星系統最豐富
小朋友們都知道,月亮是地球的衛星,不斷地繞著地球旋轉。但是,倘若我們乘坐一艘飛船來到木星的表面,一抬頭,我們能看到滿天的“月亮”。在太陽系里,木星擁有最為豐富的衛星系統,多達79顆。
對木星的觀測在伽利略時代就已經開始了。伽利略有非常多的偉大發現和發明,其中之一就是改進了望遠鏡。這個望遠鏡能夠將物品放大30倍,于是人們可以用它來觀測和研究天體運行的規律和軌跡。
在1610年,伽利略通過他的望遠鏡,第一次發現了木星周圍還有四個小天體:它們時而在同一側,時而分布在木星的兩側,甚至有的時候跑到木星的背面,看不到了。于是伽利略大膽地推測:這四個小天體是木星的衛星,它們圍繞著木星旋轉。在當時,人們推崇地心說,認為所有的天體都圍繞著地球轉,而伽利略的這一發現對于日心說的確立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動作用。
在太陽系中
木星空間環境能量最高
為了紀念伽利略的發現,人們將木星的四個小衛星稱為伽利略衛星群,這四個小衛星也一直是人類特別關注的對象。它們各有各的特點,有的能量“爆表”,有的甚至還有孕育生命的可能性。
其中一顆衛星木衛一是太陽系最活躍的天體之一,活火山數量非常龐大,火山噴發也十分頻繁?!?022年1月,地球上的湯加海底火山噴發,噴到了差不多60公里的高空,刷新了一個世界紀錄。而木衛一上的火山,最高能噴發到300公里。這其中的差別可見一斑。
由于木衛一的體積比較小,所以它的引力也要小很多。木衛一一邊繞著木星轉,一邊不斷有火山噴發,這些噴發物質不停地往木星的空間環境中擴散,并且通過碰撞、電離等等過程形成高能量的帶電粒子,行程高能的空間環境,包裹著整個木星。
科學家們將這個環境稱為飛行器的噩夢。如果人類要去探測木星,一定會經過這個非常惡劣的高能高輻射空間環境。所以理解木星的空間環境對于我們將來探測木星能夠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
學習的最后,堯博士還與孩子們共同設下一個約定:等到2030年中國探測木星的時候,今日的孩子們也都長大成才,到時候,他們將一起接過堯博士的接力棒,為祖國的科研做出自己的貢獻!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