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7日在中關村論壇展區現場拍攝的“北腦二號”腦機接口。新華社記者 任超 攝
新華社北京4月28日電 運用腦機接口技術,用“意念”給機械臂傳遞信號、操控物體;在不觸摸實物的前提下,“把玩”空氣中的“文物”;無人駕駛的公交車自主避障、穿梭、停車……正在北京舉辦的中關村論壇上,參展商秀出新技術、新應用、新服務,讓觀眾體驗硬科技、品味生活氣息、感受國際范。
在展區現場,游客無需佩戴VR眼鏡或觸摸屏幕,用手指點擊空中影像,便能看到五代定窯白釉鳳首壺、北齊青釉仰覆蓮花尊等一件件精美文物,且能實現放大、縮小、移動等一系列操作。
【資料圖】
4月25日,在中關村論壇展區現場,與會嘉賓了解可交互空中成像技術。 新華社記者 任超 攝
“相比傳統屏幕,這項可交互空中成像技術讓展示更具科技感。”安徽省東超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朱永志介紹,這項使用負折射率材料和單邊紅外傳感器的技術,還可應用于衛生醫療領域避免細菌、病毒感染,或在銀行等場所防止指紋信息泄露。“我們和德國、法國、新加坡等國家正在合作,國內外上百家文博、醫療等機構使用相關產品。”
本次論壇以“創新: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為主題,突出前沿探索、成果共享和開放合作。論壇聚焦民生科技領域,為來自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00多項科技成果搭建交易共享平臺。人工智能、元宇宙、醫療健康、清潔能源等領域的眾多成果在中關村論壇登臺亮相,展開為美好生活增光添彩的圖景。
身高1.65米的人形機器人小星MAX,可以在草坪、石子路和雪地上穩定行走,能完成負重跳躍、上下樓梯、背負重物行進等復雜動作。北京星動紀元科技有限公司公共事務高級經理張亮介紹,機器人關鍵核心零部件關節模組、靈巧手等均為自研,能更高效地適配算法,使整機行動更靈活、動作更精確。
“人形機器人的應用前景廣闊,在工業中可以用于制造、分揀和搬運工作,有潛力走進康養等服務領域,讓千家萬戶都可以享受到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帶來的便利。”張亮說。
4月27日,在中關村論壇展區現場,志愿者(右二)向觀眾介紹4D打印軟體夾持系統。新華社記者 任超 攝
在磁控4D打印平臺展臺,十字形軟體材料能夠在磁場作用下,包裹并搬運雞蛋模型。據北京交通大學Rheobot實驗室負責人李振坤介紹,這項技術也有望應用于醫療領域。
“同樣原理下,平臺根據患者體征參數打印材料,利用磁控原理讓軟體在人體內定位并包裹腫瘤,實施磁熱療法。”李振坤說,4D打印技術是材料、技術、應用等多方面的升級,可以更精確地構建更復雜的物體,技術市場發展空間巨大。
積極發展清潔能源成為國際社會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普遍共識。300兆瓦級F級重型燃氣輪機完成總裝,是今年中關村論壇發布的十項重大科技成果之一。
“該燃氣輪機一般以天然氣為燃料,預計單臺設備在生產環境下每小時能發電約45萬度,相當于北京城鄉居民平均每小時總用電量的八分之一。”中國聯合重型燃氣輪機技術有限公司科技管理部主任默靜飛介紹,相比傳統火電35%至46%的發電效率,燃氣輪機電站發電效率可達55%。
默靜飛表示,燃氣輪機能快速啟停,在調峰中更好匹配用戶需求。“發電量不足時,燃氣輪機能成為電網的有效補充;發電量供過于求時,隨著未來氫燃料燃氣輪機研發的突破,可以先將多余的電能制氫儲存,待需要用電時再將氫轉化為電。”
安永大中華區科技咨詢運營主管合伙人田苗苗認為,在科技支撐能源轉型過程中,中國企業培育競爭力、實現規模化,為世界碳達峰、碳中和貢獻中國方案和力量。“能源轉型最終也將推動新能源價格穩定下降,讓清潔且便宜的能源賬單幫助老百姓更好地享受現代智慧生活。”
關鍵詞: